拉丁名: Sturnus burmannicus burmannicus Jerdon
目: 雀形目
科: 椋鸟科
属: 椋鸟属
特征描述: 全长204~237mm。嘴红色;头和后颈、喉至上胸为污白色;胸和腹淡紫灰;背和肩羽为灰蓝色,翅上覆羽和次级飞羽银灰褐色;初级飞羽和尾羽黑色,飞羽基部具白色块斑,外侧尾羽具白端。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全世界共分化为2亚种,我国记录指名亚种,仅见于云南西部。
采集地: 盈江那邦1979.1.7~8.。
形态特征: 成鸟:整个头部、颈、喉和前胸均为污白色;肩羽和背灰蓝色;腰至尾上覆羽较浅淡;小翼羽黑色,初级飞羽黑色,基部白色;初级覆羽白色,羽基和羽缘斑杂黑色;翅上覆羽和次级飞羽褐色,表面显银灰褐色金属光泽,狭缘黑色;中央尾羽纯暗灰褐色;外侧尾羽基部黑色,羽端白色,白色端斑向外渐次扩大;胸和腹部及两胁浅紫灰色;尾下覆羽白,稍沾浅棕黄色;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虹膜亮黄,眼皮裸区蓝灰色;嘴红色,基部黑;跗蹠和趾、爪橘黄色。
分布: 盈江,为留鸟。国外见于缅甸、泰国和柬埔寨。
资料: 冬季成群活动于热带河谷耕作区。剖检4胃,除在1胃内发现野果外,其余胃内全为蝗虫、蚱蜢和鞘翅目昆虫碎片。 栖息地海拔270m。资源状况为稀有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界,中南半岛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