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领椋鸟

拉丁名: Sturnus nigricollis(Paykull)

目: 雀形目

科: 椋鸟科

属: 椋鸟属

特征描述: 全长244~307mm。体形较大;头白色,后颈至前胸黑色,形成领环状;腰和尾端白色;上体余部暗褐色;翅上具白色翅斑,下体除胸外全为白色。两性相似,但雌鸟多褐色,幼鸟少黑色领环。

亚种分布:

采集地: 勐腊:勐腊坝1958.11.18.,l959.5.27.,l959.12.16.,l960.2.29.~5.10.,勐仑1959.3.26.~4.28.,l959.7.18.,勐捧l960.2.22.,大龙哈1982.5.4.;勐海勐阿1957.2.26.,l960.3.12.;景洪:大勐龙l960.1.7~20.,普文l959.10.28.;腾冲:腾冲坝1960.3.28.~4.10.,大塘l960.4.27.;潞西:芒市1962.4.6.,遮放1962.4.2~5.;盈江1960.5.20.;耿马:耿马1964.5.17~20.,勐定l960.4.8~22.,l964.5.26.;瑞丽1966.3.23.。

形态特征: 成鸟:整个头部和颏、喉均为白色;后颈黑色,向下延伸连于胸,呈领环状,领环后缘并缀以灰白色环纹;肩羽和上背暗褐;下背淡褐;腰纯白色;尾上覆羽暗褐色,羽端缘稍浅,翅缘白色;小翼羽和大、中覆羽黑褐,羽端白色;初级覆羽外翻白色,形成翅上白斑;飞羽暗褐,次级飞羽端缘白色;尾羽暗褐,中央尾羽端部白斑较狭窄,外侧尾羽近一半为白色;下体自领环以下均为纯白色,两胁杂以暗褐色;翅下覆羽和腋羽暗褐色,羽端灰白色。 虹膜黑褐色,外缘以乳白色,内圈呈红色;嘴黑褐色;跗蹠和趾褐黄色;脸部裸露呈柠檬黄色。

分布: 勐腊、景洪、勐海、耿马、盈江、瑞丽、潞西、腾冲、思茅等地,为留鸟。省外分布于广东、广西和福建,为留鸟。国外分布于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支那地区。

资料: 栖息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的平原、开阔地林缘和村落附近的农田、草地等处。常成对或成群活动,有时与八哥及林八哥混群在耕作地或放牧的牛群中间觅食。在日落栖息前,必于空中旋舞,且飞且叫。夜间栖于高大的乔木或竹林上。性不甚畏人,但一遇惊动,便整群飞走。 据郑作新等(1963)记载,叫声似“chee—wei—chee”,响亮而传远,喜群集鸣叫,历久不息,嘈杂的叫声往往震耳欲聋。在云南曾有一次在一个冬季的傍晚,见到2对黑领椋鸟站在一寨子附近的菜园上,相对点头应唱,且左右作摆,持续数分钟之久,很有风趣。 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也取食种子和果实等植物性食物。剖检采自耿马、盈江的7胃,胃内有鳞翅目幼虫、鞘翅目甲虫和其他昆虫碎片以及浆果、草籽、核果、榕果等。其中植物性食物占66.35%,动物性食物占33.65%。郑作新等(1963)分析采自云南南部的6只鸟胃,计有蚯蚓、甲虫、蟋蟀、蝗虫、金龟子、蛙、植物种子和野果等,有1只鸟胃充满了金龟子和直翅目昆虫。 繁殖期3~8月,一般单独营巢,但有时也结群营巢。巢营在大树的枝尖或不甚密的树叉间。巢大形如球状、壶状等,由稻草、杂草等堆聚而成。1960年5月ll日在盈江坝区边缘的乔木树冠见1巢,多用干草为材,成鸟正在哺雏。王淑珍等(1983)记载:1982 年5月4日在勐腊大龙哈海拔750m,稻田边的栎树树冠上部采得1巢,巢距地面约7m。巢呈球形,巢口朝南,位于一侧。巢用细树枝、稻草和杂草构成,内垫羽毛和茅草花,巢外径40cm,内径12cm,高37cm,深26cm。巢内有5枚卵,卵呈蓝绿色,每卵重8.5g,卵的量度为31.5(31~32)mm×22.5(21~23)mm。另外,l962年4月26日在潞西获1只雌鸟,体内有1枚待产的卵,壳上有天蓝色斑点。 栖息地海拔500~1 75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界,东南亚热带地区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