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头椋鸟

拉丁名: Sturnus malabaricus nemoricolus(Jerdon)

目: 雀形目

科: 椋鸟科

属: 椋鸟属

特征描述: 全长l70~210mm,体形较小。头至后颈部灰白色,具亮白色矛状羽干纹;背和肩羽灰而沾棕,飞羽黑色;中央尾羽灰褐;外侧尾羽基部黑褐羽端为锈红色;下体近白;两胁和尾下覆羽渲染棕黄色。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全世界共分化为3亚种,我国仅记录2亚种,云南分布1亚种。

采集地: 昆明谷律1990.4.;富民l963.4.6~7.;勐腊:勐腊坝l959.4.29.~5.30.,1960.2.23.,勐仑l959.3.26.~4.7.,l982.5.15.;双江l960.3.24~28.,l964.6.21.;景洪:攸乐山1960.3.27.,小勐养1960.3.18.~4.10.,l983.6.14.,橄榄坝1960.4.17.;盈江:1960.5.18~24.,大南俄1965.4.1~17.;思茅l960.5.6.;个旧蛮耗l985.6.29.~7.6.;潞西:遮放1962.3.29.~4.6.,芒市l962.4.25~26.,三台山1962.4.10~19.;保山坝湾1965.6.21.,l984.5.22.;永德忙蚌l960.5.1~3:,永康l964.8.1 1.;耿马:四方井1960.4.3.,勐撒l964.4.29.,勐定l960.4.11~13.;元江l957.5.13.;新平者龙1977.10.19.;景东:景东坝l957.5.17~21.,l964.9.22~25.,董家山1957.3.28.~4.9.;元谋物茂1969.6。19.;绿春大红山1972.5.21.;金平勐拉l956.4.27.;河口蚂蟥箐1975.4.30.~5.3.;楚雄永仁l969.7.2.;腾冲来凤山1984.5.8.。

形态特征: 成鸟:头顶至后颈的矛状羽灰白色,羽干纹亮白色;背、肩羽和翅上覆羽灰色微沾棕色;尾上覆羽灰棕色;小翼羽白色或黑色,初级覆羽和飞羽黑色,具蓝色金属光泽,羽端缘缀灰棕色,次级飞羽外(甲+羽)边缘银灰色,向内逐渐扩大,最内侧飞羽几纯银灰色;中央尾羽灰褐,基部和羽干黑褐色;外侧尾羽的羽端大部暗锈红色;头颈两侧和颏、喉、胸及腹部中央白色;喉和胸具亮白色轴纹;两胁棕黄色;臀羽棕红色;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幼鸟:据l985年6月29日~7月6日采自个旧蛮耗的标本描记,与成鸟相似,头顶至后颈浅灰色,不具矛状羽和羽干纹,上体多沾棕褐色;下体近白而少棕黄色。 虹膜灰白色;嘴基角蓝色,端部淡红(剥制标本为橙黄色);脚浅黄褐色或黄色。

分布: 昆明、富民、永善、景洪、勐腊、勐海、景东、思茅、永德、双江、镇康、耿马、大理、泸水、保山、腾冲、潞西、盈江、个旧、蒙自、金平、河口、元谋、元江、绿春,为留鸟。省外分布于四川西南部西昌、米易,贵州西南部兴义、安龙、册亨,广西西南部靖西、那坡、龙州、宁明,为留鸟。国外分布于印度东部、缅甸、泰国和印度支那地区。

资料: 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森林、次生林以及靠近村寨的农田、灌丛、耕地等处,常成对或结小群活动于高大的乔木树顶。在开花或结果的树上觅食。在飞行时,叫声尖锐而刺耳。 杂食性,以昆虫等动物和植物果实、桨果、花蕊等为食。剖检32胃,胃内有榕果、草籽、果实、花、核果以及甲虫、金龟子、象鼻虫、蚂蚁、蜂类和其他昆虫。其中动物性食物占17.8%,植物性食物占82.2%。内容物中以榕果为最多,占胃内食物的46.4%。 在树洞中营巢,每巢产卵3~5枚,卵壳浅蓝绿色。双亲共同筑巢、孵卵和育雏。 栖息地海拔300~1 6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界,南亚地区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