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背伯劳

拉丁名: Lanius schach tricolor Hodgson

目: 雀形目

科: 伯劳科

属: 伯劳属

特征描述: 全长226~286mm,体形较红尾伯劳大;头侧具宽阔的黑纹;头顶至上背灰色或黑色;肩羽、下背至尾上覆羽逐渐转为深棕色,故称之为棕背伯劳;翅和尾黑色;下体大都浅棕白色。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Howard&Moore(1984)和Mayr&Greenway(1960)将灰背伯劳并人本种,记录全世界共分化为12亚种;郑作新(1987)仍将灰背伯劳单列为种,并将hainanus列为有效亚种。依此,我国棕背伯劳记录4亚种,云南分布2亚种。

采集地: 保山沙河1984.5.3.;昆明:市郊1976.11.6.,l982.11.5.,l985.3.12.,谷律1990.4.7.,花红洞1961.11.15.,l979.2.14~19.,l982.9.15.,筇竹寺1964.1.17.,黑龙潭1958.9.10.,大观楼2000.12.25.;通海杞麓湖1983.12.18~20.;大理苍山l984.7.7.;江川:兰田1984.1.1,河嘴1983,12,30.;个旧大屯l983.12.5.;景东:城郊1964.7.16.,1964.9.23.,董家山1957.2.6.,左所营1957.1.7.,林街l964.7.16~26.,川河1957.1.11.,灰窑l964.9.8~24.;盈江:城郊1960.5.20.,芒线l965.4.29.;景洪:普文1960.4.30.,大勐龙l960.1.10.;景谷:里威1960.5.24.,勐嘎l960.5.13.;勐腊:城郊1960.1.28.~2.28.,勐仑l959.12.,l960.1.2~10.,l963.3.1.,l960.2.22.,勐捧l959.12.13.,1960.2.22~23.,易武l960.1.20~29.;楚雄永仁l969.6.30.;江城岩脚l972.6.16~27.;勐海:城郊l960.2.13.,勐阿l960.3.7~13.;新平城郊l959.12.13.,l976.12.15~22.;双江:城郊l960.3.28.,l964.7.4.,青平l964.7.1.;耿马四方井1960.4.21.;孟连宗勒1960.2.4.;沧源班洪l964.6.11.;永德永康l964.8.11.;石屏龙朋l985.6.18.;保山坝湾1965.6.24~25.;河口南溪l985.5.8~17.。

形态特征: 头顶至上背为黑色与指名亚种明显有别;余部与指名亚种相似。

分布: 勐腊、景洪、勐海、景东、景谷、孟连、江城、双江、耿马、沧源、永德、盈江、保山、新平、昆明、永仁、丽江、宁蒗、泸西、蒙自、石屏、建水、陇川江河谷,为留鸟。省外见于西藏。国外见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缅甸和印度支那北部。

资料: 栖息于较开阔的平原、丘陵、低山一带,常见停栖在农田、村旁、林缘、河谷等处的乔木、灌木顶部或电线上四处张望,捕食行为与其他伯劳相似,当发现食物后便直飞过去掠捕。性凶猛,不仅捕食昆虫,也捕食小鸟、蛙和小型啮齿类。叫声宏亮,似“zhigia—zhigia”或“zhigia—zhigia”声,还能仿效红嘴相思鸟、黄鹂等鸟类的鸣.声,音调高昂,婉转悦耳。 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剖检29胃,胃内有膜翅目胡蜂及其他蜂类、鞘翅目甲虫、金龟子幼虫、同翅目蝉、鳞翅目幼虫、蜻蜓、多足纲蜈蚣、直翅目蝗虫、等翅目白蚁以及其他昆虫碎片等,均为动物性食物。 4~7月繁殖。巢用细树枝、树根、树叶、草等筑成。卵淡黄色,具大小、深浅不一的褐色和红褐色斑点。 栖息地海拔160~25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