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翅雀鹎

拉丁名: Aegithina tiphia philipi Oustalet

目: 雀形目

科: 和平鸟科

属: 雀鹎属

特征描述: 体长约140mm。雄鸟额铬黄色,头黄绿色;背和腰橄榄绿色;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色;翅黑色,有2条白色翅斑,飞羽大都具浅黄色外缘;头侧及喉、胸部铬黄;下体余部染黄绿。雌鸟较雄鸟稍浅淡;两翅黑色部分呈褐黑色;尾羽表面橄榄褐染黄。

亚种分布: 共分化为ll亚种(Mayr&Greenway,1960)或14亚种(Howard&Moore,1984),中国仅有1亚种,仅见于云南西部和西南部。

采集地: 保山怒江坝l965.6.26.;沧源班洪l964.6.11.;耿马勐定l960.4.29.,1964.5.15~24.;金平勐拉镇1975.4.19.;景东林街l964.7.22~29.;景谷半坡乡1997.5.13.;景洪:车里1959.12.31.,l960.1.4.,大勐龙1960.1.21.,橄榄坝1957.3.14.,1960.4.11.~5.5.,小勐养1983.6.15.;潞西:芒市1962.4.26~27.,三台山1962.4.19.,遮放1962.3.31.~4.3.;勐海:1960.2.28.,勐阿l960.3.5.,勐宋l960.2.24.;勐腊:城郊1959.4.26.,曼粉l982.4。21~29.,曼帕l959.5.10.,勐仑l959.4.7.,l959.6.4.,l960.1.2 ~3.,l982.5.11~13.,勐捧l960.2.26.,l959.5.2.,l983.6.24.,勐远l960.2.2.;双江1964.7.3.;永德:曼来1960.4.26.,忙蚌l960.5.2~3.,勐织大雪山1964.4.23.。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额铬黄,头顶黄绿色,后颈至背和腰转呈橄榄绿色;背和肩羽或多或少略具黑色羽缘;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色,尾羽羽端及外侧尾羽外缘缀以橄榄黄;翅黑色,中覆羽及大覆羽均具较宽阔的白色羽端,形成2道明显的翅斑;除最外侧第l或2枚飞羽外,其余飞羽以及初级覆羽和大覆羽外(甲+羽)缘以淡黄色,次级飞羽外缘先端部分转白,最内侧飞羽内(甲+羽)具白色羽缘;眼先和眼周铬黄色;耳羽、颊、喉以及胸部概铬黄色;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的黄色略浅;腹侧及覆腿羽渲染黄绿色;翅下覆羽黄白色。 雌性成鸟:与雄性成鸟相似,但上体较雄鸟浅淡;翅上覆羽和飞羽褐黑而非黑色;尾羽橄榄褐染黄色,略具若隐若显的横斑,外侧尾羽狭缘以浅黄色;下体黄色浅淡而绿色较浓,几呈淡橄榄绿色。 虹膜灰色或灰黄;嘴灰蓝或黑色,下嘴浅淡;跗蹠灰色至灰蓝色。

分布: 保山、潞西、盈江、永德、镇康、耿马、双江、沧源、景东、澜沧、勐海、勐腊、景洪、金平,为留鸟。国外见于缅甸东部、老挝、泰国北部和中部、越南北部和中部。

资料: 栖息于热带开阔的阔叶林中,也常见在次生阔叶林、小乔木林、稀树灌丛中活动,有时甚至活动于村寨庭园附近、公路边林木灌丛甚至高草丛中,多结小群活动。 杂食性,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剖检4~7月采自永德、耿马、沧源、保山和双江的l3 只鸟胃,胃内均为各种昆虫等动物性食物。郑宝赉等(1985)剖检l月(1只)、4月(4只)、5月(4只)、6月(6只)、7月(5只)和12月(1只)等采自云南的21只鸟胃,有浆果(2次)、草籽、叶及其他果实(各1次);动物性食物有甲虫(7次)、膜翅目昆虫和鳞翅目幼虫(各2次)、白蚂蚁、蝇类、虫卵(各1次)和其他昆虫(8次)。郑作新等(1962)剖检l4只采自1月及2月的鸟胃,1只胃内见有蜘蛛,其余胃内均为昆虫,包括蝽象、天牛幼虫、金龟子、蚂蚁和蜂等。 王淑珍等(1983)于1982年4月21日在勐腊曼粉采集l巢,巢筑于柑橘树的树冠中部,距地面3m。巢呈半圆状,外径5.5cm,内径5cm,高4.5cm,深3cm。满巢卵3枚,均有发育的胚胎。卵呈乳白色,杂以褐色纵纹。每卵重29,各卵的量度相同,卵径均为18mm×13.5mm 据郑宝赉等(1985)记述:4月下旬在芒市(海拔970m)获得的雄鸟睾丸已开始膨大,有1只达10mm X 6mm。1959年12月31日在云南景洪(海拔620m)采得的1只幼鸟嘴角尚软,已长成成鸟体羽。 栖息地海拔300~1 56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