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短脚鹎

拉丁名: Hypsipetes flavala flavala(Blyth)

目:

科:

属:

特征描述: 全长约205mm。头顶和短冠羽暗灰褐至黑褐色;背和肩羽暗灰褐色;尾暗褐色;翅橄榄褐色;大覆羽和内侧飞羽外(甲+羽)亮橄榄黄色;喉白色;胸和胁灰色;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

亚种分布: 计有9亚种(Howard & Moore,1984;Mayr,& Greenway,1960)。郑作新(2000)将海南亚种eastanonotus独立为种,中文定名为栗背短脚鹎,原栗背短脚鹎的其他亚种归为灰短脚鹎。约翰?马敬能(2000)以及Robson,(2000)则将海南亚种castanonotus和canipennis亚种独立为种,英文名为Chestnut Bulbul(栗背短脚鹎),其他亚种归为Ashy Bulbul(灰短脚鹎)。因此依郑作新(2000),该种应分化为8亚种,中国分布3亚种,云南记录2亚种。

采集地: 盈江:l960.5.23~25.,大南俄1965.4.14~16.;潞西三台山1962.4.19 ~21.。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额至后颈、背和肩羽暗灰褐色,各羽羽缘渲染暗灰色;腰及尾上覆羽灰褐色;尾羽暗褐,羽基外缘微染橄榄绿;眼先及颊褐黑;耳羽棕褐色,耳羽后部转呈褐灰色;翅暗褐色,大、中覆羽和内侧飞羽的外(甲+羽)具宽阔的橄榄黄色,形成非常明显的翅斑;颏、喉纯白;颈侧、胸和胁灰色;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 雌性成鸟:与雄性成鸟相似,但胸部灰色较浅。 虹膜红棕或棕红色;嘴黑;跗蹠角褐色至黑色。

分布: 盈江、潞西、永德、沧源等地,为留鸟;在云南西南部临沧、耿马、西盟、孟连和景东一带有与bourdellei亚种的居问类型。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北部沿喜马拉雅山脉至缅甸东北部,向南经印度阿萨姆至缅甸西南部。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