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Pycnonotus flavescens vividus(Stuart Baker)
目: 雀形目
科: 鹎科
属: 鹎属
特征描述: 全长约200mm。头暗褐,具短的羽冠;上体橄榄绿;翅、尾暗褐而具橄榄绿色羽缘;尾圆形,外侧尾羽与中央尾羽之差约与跗蹠等长;眼先黑色;脸及喉淡灰色,并具短而呈黄白色的眉纹;胸橄榄绿色,具深色纵纹;腹淡黄色;尾下覆羽渐转鲜黄色。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分化为4亚种,中国记录1亚种,分布于云南。
采集地: 景东:川河l957.1.17.,温b l964.8.26.;盈江大南俄1965.4.19.;双江懂过1960.4.4.;绿春:黄连山l996.5.5.,哈德新水沟头l972.4.6.~5.4.;永德曼来l960.4.19 ~27.;勐腊:勐仑那都1960.1.15.,勐远山区l960.1.9.,易武l960.1.8~28.;潞西:勐旺1965.3.10.;三台山1962.4.,l962.4.21.;西盟南康河1960.1.16~17.;江城岩脚1972.6.16.;澜沧营盘黑山l966.5.24.。
形态特征: 成鸟:前额、头顶暗褐,具灰色狭窄羽缘;后颈橄榄褐色,渲染灰色;背和肩羽橄榄绿褐色,各羽端缘略浅淡,形成若隐若现的斑纹;腰和尾上覆羽橄榄褐色;尾羽暗褐,羽缘沾橄榄绿色;眼先黑,上方具近白或黄白色短眉纹,向后渐形细并隐藏于眼上方羽片中;颊和耳羽暗灰褐,羽缘褐灰;飞羽暗褐色,外(甲+羽)羽缘橄榄绿色;颏、喉淡灰褐色,羽端近污白;胸部转灰褐色,并具较宽阔的橄榄黄色羽缘,下胸部以下转呈淡黄色;尾下覆羽为纯鲜黄色;胁灰褐,渲染橄榄黄色。 幼鸟:依l966年5月24日采自澜沧营盘黑山的标本描记,与成鸟相似,但额和头顶褐色,无浅色羽缘;上体褐色较成鸟淡;飞羽外缘较成鸟多淡茶黄色;颏、喉近污白色;胸部斑纹较显著;肛周和尾下覆羽污黄。 虹膜棕色、棕褐至暗褐色;嘴黑;脚褐黑色。幼鸟上嘴角色,下嘴浅角色;跗蹠和趾角褐色。
分布: 盈江、潞西、永德、双江、镇康、耿马、沧源、江城、景东、西盟、澜沧、勐腊、绿春、屏边,为留鸟。省外见于广西。国外分布于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
资料: 栖息于阔叶林、稀树灌丛中。常结小群在乔木、小乔木、灌木丛以及较高大的杂草丛中活动觅食。 杂食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剖检采自永德、盈江和耿马的9只鸟胃,其中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占21.4%,果实等植物性食物占78.6%。郑宝赉等(t985)剖检采自云南的1月(3只)、4月(9只)、5月(2只)、6月(3只)和8月(2只)共19只鸟胃,内容物有种子(4次)、核果(3次)、锁莓(2次)、草籽(1次)以及其他果实(5次);动物性食物有膜翅目昆虫(2次)、鞘翅目昆虫、鳞翅目幼虫、白蚁和其他蚂蚁等(各1次)。 栖息地海拔600~1 9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