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耳鹎

拉丁名: Pycnonotus jocosus jocosus(Linnaeus)

目: 雀形目

科: 鹎科

属: 鹎属

特征描述: 全长约190mm。头顶黑色,具1个明显的耸立羽冠;眼下后方具赤红色羽簇,耳羽与颊下方为纯白,外围以黑色,极其明显;上体褐色;尾暗褐,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下体近白色,体侧稍深,胸侧具近黑的横带;尾下覆羽猩红色。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原分化为9亚种(Howard & Moore,1984;Mayr & Greenway,1960),其中包括hainanensis亚种。郑作新(1976)曾对hainalwnsis亚种表示怀疑,郑宝赉等(1985)曾于1979年9月特赴hainanensis亚种模式标本采集地硇洲岛考察,在7天考察中,始终未见1只如此普通的伴随人类活动的鸟类。经过实地考察认为hainanensis亚种不成立,郑作新(1987、2000)也未列入hainanensis亚种。据此,本种应分化为8亚种,中国分布2亚种,云南均有记录。

采集地: 个旧蛮耗1985 6.29.;麻栗坡豆豉店l961 8.8.;河口:南溪1961 4.27,1985.5 9~17。

形态特征: 与monticola亚种相较,上体暗褐色而沾棕,下体两侧富于烟棕色,并向中央侵伸。 虹膜褐色;嘴和脚均黑。

分布: 河口、西畴、麻栗坡、个旧等地,为留鸟。省外分布于贵州、广西、广东,为留鸟;尚见于香港地区。国外见于澳洲新南威尔士(为引进种)。

资料: 多栖息于热带雨林、季雨林的林缘地带,也常见于坝区村寨附近的林缘和庭园,或江边丛林和灌木丛。常一二十只或二三十只成群,有时与红臀鹎、黄臀鹎等鹎类混群觅食于乔木或果树冠部和中层。性活泼善鸣。 杂食性,剖检采自永德、盈江、沧源、保山的l6只鸟胃,胃内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占84.6%,动物性食物占l5 4%。郑宝赉等(1985)剖检l月(7个)、2月(4个)、4月(11个)、5月(3个)、6月(11个)、7月(3个)、8月(3个)和9月(5个)共47只采自云南的鸟胃,内容物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计有榕果(9次)、果实(8次)、浆果(7次)、种子(4次)、草籽(3次)、核果和无花果(各2次)、锁莓、核果、花和种子(各1次);动物性食物有甲虫(5次)、蚂蚁(2次)、蝗虫、金龟甲、蠢虫、白蚁、蝇、蝉(各1次),其他昆虫(8次)。6月17日在云南江城获得l只幼鸟,胃内有昆虫。 3月开始繁殖,多在小乔木或灌丛中营巢,巢呈深杯状或碗状。王淑珍等(1983)于1982年4月30日和5月2日在勐腊曼粉发现2巢,其中一巢筑在米碎叶(Decaspermumfruticosum)灌丛上,另一巢位于灌木丛顶端,巢距地高分别为1 1m和1.2m。巢呈碗型,由竹叶、树叶及细草丝筑成,巢与树枝固着部位和巢缘有蛛丝缠绕,内垫细草丝,结构细致。二巢的外径分别为8 0cm和9 0cm,内径和巢高均为6 0cm,巢深均为5.4cm。一巢内有1枚未孵化的卵和1只即将离巢的幼鸟(体重l39);另一巢内有2枚卵,每卵重3g,卵呈浅褐色,满布深赭色点斑,钝端色深而密集,卵的量度均为20nml×16mm。 另据郑宝赉等(1985)记述:1956年3月中旬和4月初在西双版纳采得的雄鸟,生殖腺已很发育;5月上旬采得的雌鸟具有明显的孵斑。l961年4月下旬在云南河口获得的雄鸟睾丸膨大。l956年5月5日在云南金平勐喇的l棵杜果(Mangifera indica)树上,发现1巢,内有2枚卵。1957年4月8日在云南西双版纳小勐养(海拔780m)公路边的卫茅灌丛中,观察到l巢,营于距地85em的树枝上,末见卵。巢径6.5em×6.5cm,巢高7cm,巢深5cm。同年4月25日在普文发现l只树(鼠句)(Tupia sp.)在公路旁一片草地中央的灌木丛中盗食红耳鹎巢内的l枚卵,尚余2枚卵。该巢椭圆形,内深杯状,外以枯枝和树叶制成,内敷以柔软细草,巢径8cm×7cm,巢高11cm,巢深6cm。5月15日在云南元江(约海拔400m)观察到亲鸟正孵雏,不畏人,巢营于香蕉林中一叶柄处,离地lm多,巢坐落在一团棉花上,巢外层以粗草及棉花制成,内垫以细草、草根和马尾,巢径7cm×5cm,巢高l5cm,巢深4cm。巢内有雏鸟4只,两翅具刚出鞘的正羽。 栖息地海拔84~1 2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