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耳鹎

拉丁名: Pycnonotus jocosus monticola(McClelland)

目: 雀形目

科: 鹎科

属: 鹎属

特征描述: 全长约190mm。头顶黑色,具1个明显的耸立羽冠;眼下后方具赤红色羽簇,耳羽与颊下方为纯白,外围以黑色,极其明显;上体褐色;尾暗褐,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下体近白色,体侧稍深,胸侧具近黑的横带;尾下覆羽猩红色。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原分化为9亚种(Howard & Moore,1984;Mayr & Greenway,1960),其中包括hainanensis亚种。郑作新(1976)曾对hainalwnsis亚种表示怀疑,郑宝赉等(1985)曾于1979年9月特赴hainanensis亚种模式标本采集地硇洲岛考察,在7天考察中,始终未见1只如此普通的伴随人类活动的鸟类。经过实地考察认为hainanensis亚种不成立,郑作新(1987、2000)也未列入hainanensis亚种。据此,本种应分化为8亚种,中国分布2亚种,云南均有记录。

采集地: 保山坝弯1965.6.21;耿马1960.4.3;沧源班洪1964.6.8.;临沧马台1964.8.12.;潞西:三台山l962.4 14~20.,遮放1962.3.29;西盟南康河l960.1.21~24.;盈江大南俄l965.4 15~20.;永德曼来l960.4.26.;镇康大雪山1964.4 15;耿马勐定四方井1960.4.29,景洪:大勐龙1960.1 7~23,普文1960 4.30,小勐养l960.3 18.~4 14,1983.6.14~16.,橄榄坝1960.5.5~14,允景洪l959 12.31;勐海:勐海l960.2.1~10.,1983.6.9~10.,勐阿l960.3.5~10.;勐腊:勐腊1959 4.26.,l960.1 15,1960.2.15~3.9,1983.6.22.,勐远l960.2.2.,苦聪寨1982.5.3,曼粉1982.4 17~5.5,勐仑1959 12.12~31,1960.1.2.,勐仑曼岗l959.3 12~19,易武1960.1.20~2.9;孟连:孟连l962.12.11,宗勒l960.2.1~7;思茅1957.2.12.;景东:景东1957 1.20~22.,l964.7 16.~9.24,董家山1957.5.6.,灰窑l964.9 10~16.,林街l964 7.22~25;景谷:勐戛l960.5 13,永平1960.5 10.;江城岩脚l972.6.10~27;绿春大红山l972.5.23;金平勐喇1956.4.16.。

形态特征: 成鸟:额、头顶黑色,具明显耸立的黑色尖形冠羽;后颈至尾上覆羽棕褐色,羽缘浅淡;尾羽暗褐至黑褐色,外侧尾羽内翈先端具近三角形纯白斑,此斑向外侧逐渐扩大,且延及外翈先端;眼先和颊前部黑色;眼下后方具1个小形赤红色羽簇;颊下及耳羽白色,下缘以黑色细纹,前达于下嘴基部,后连于耳羽后侧;翅上覆羽棕褐色,飞羽暗褐,狭缘以淡土褐色;颏、喉纯白,胸两侧有l条宽形褐黑至黑色的中断于胸部中央的横带,腹部中央近白色,两胁淡褐色;覆腿羽淡烟棕色;尾下覆羽猩红色;翅缘粉白;翅下覆羽淡烟棕白色。 幼鸟:据l972年6月10日采自江城和l983年6月15日采自景洪的标本描记,头顶黑褐色;上体淡棕褐色;上腹和两胁具淡棕色绒羽;尾下覆羽淡棕红;翅缘和翅下覆羽白色。 虹膜棕色、棕红或深棕色;嘴、脚均黑。幼鸟嘴深角褐色,脚角褐色。亚成体上嘴褐黑色,下嘴角褐色;脚褐色。

分布: 盈江、潞西、保山、腾冲、泸水、永德、耿马、临沧、双江、沧源、镇康、西盟、孟连、景东、思茅、景谷、元江、景洪、勐海、勐腊、江城、绿春、金平,为留鸟。省外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墨脱。国外见于锡金、不丹、印度东北部阿萨姆、缅甸北部。盈江、潞西、保山、腾冲、泸水、永德、耿马、临沧、双江、沧源、镇康、西盟、孟连、景东、思茅、景谷、元江、景洪、勐海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