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头雀嘴鹎

拉丁名: Spizixos canifrons Blyth

目: 雀形目

科: 鹎科

属: 雀嘴鹎属

特征描述: 全长l85~220mm。嘴呈象牙色,短而厚似雀;头顶黑色,有1个明显的羽冠,额和耳羽均灰;上体橄榄绿色,下体黄色;尾羽具宽阔的黑色羽端。雌雄相似。

亚种分布: 分化为2亚种(Howard & Moore,1984;Mayr & Greenway,1960)。郑作新(1987、2000)、郑宝赉等(1985)认为是单型种。

采集地: 昆明:城郊l979.2.19,西山谷律1990 4 14.,三家村1980 3 30,花红洞1979.2.15,1981.3.29;景东:黄草岭1960.5.29,磨刀河l964.8 6~15,灰窑1957.3 6,右所1960 7.21;宾川鸡足山l981 11 10~13,1984.7 17;永德:梨梨箐1964 6 19,1964 8 17~19,曼来1960 4.25~26;金平勐拉1975.4 15;潞西勐旺1965 3 7~19;福贡知子罗(原碧江农中)1978 7 15~21;泸水片马1974.1.12~26;绿春黄连山l996.4.26.;文山平坝么店l961 6.20~22.;蒙自期路白1985 4 12.;龙陵小黑山1962.5.5~1 1;勐腊易武1960 1.25~28;澜沧营盘黑山1966.5.2.;新平者龙1977 10.31;维西偏天阁l956.9.21;丽江1960 6 30。

形态特征: 成鸟:前头灰色,并后延至冠羽中央;冠羽、眼先及眼周均黑,耳羽灰色而微染烟褐;后头和颈侧灰褐;背鲜橄榄绿;腰和尾上覆羽转亮橄榄绿;尾羽黄绿,具黑褐色端斑;翅上覆羽橄榄绿色;飞羽内翈暗褐外缘淡黄色,外翈亮橄榄绿;颏和颊黑,杂以灰色斑点;喉灰黑或灰褐色;下体余部黄绿,腹部中央绿黄色;尾下覆羽具鲜黄色羽缘。 亚成鸟:依1961年6月21日采自文山平坝腰甸标本描记,前头绿黄色,眼先和冠羽暗褐沾橄榄绿色;羽冠不明显;颏、喉浅橄榄黄,尾下覆羽纯绿黄色。余部与成鸟相似,但较浅淡。 幼鸟:依l960年4月26日采自永德曼来的标本描记,与亚成鸟相似,但全身暗淡,羽冠更加不明显。 虹膜棕褐;嘴象牙色、乳黄色、淡黄白或肉白色,有的新鲜标本上嘴基部或整个嘴基部浅肉色;跗蹠肉棕色至肉褐色。幼鸟嘴峰黄色至黄褐色,或为黑褐色。

分布: 维西、丽江、宾川、福贡、泸水、盈江、潞西、永德、镇康、耿马、龙陵、沧源、澜沧、昆明、勐腊、景东、新平、思茅、蒙自、金平、屏边、文山,为留鸟。省外分布于四川西南部。国外见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孟加拉国、缅甸西部和北部、老挝、泰国北部以及越南北部。

资料: 栖息于山地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以及次生稀树灌丛、草地稀树灌丛、沟谷林等,也见于村镇、果园和农田边缘的稀树灌丛等地,常结群活动。在丽江曾多次观察到结群的凤头雀嘴鹎活动在村边的小乔木和灌丛中。但有时也观察到成对或单独活动,一般多在乔木上觅寻食物,亦在低矮灌木丛中觅食,2000年4月曾观察到20多只的群体在农田边的灌丛中取食植物的花。食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也取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剖检采自宾川鸡足山的3只鸟胃,胃内全为植物叶片和种子,采自潞西、盈江、永德的9只鸟胃,胃内膜翅目昆虫和其他昆虫碎片等动物性食物占12.4%,悬钩子等植物果实占87 6%。郑宝赉等(1985)剖检3月(5只)、4月(4只)、5月(6只)、6月(3只)、8月(5只)、10月(1只)采自云南的24只鸟胃,l4只胃内纯为植物性食物,6只胃内纯系昆虫,其余4只胃内兼有动、植物性食物。所摄取的植物性食物计有悬钩子(4次)、黄泡果(3次)、草莓(2次)、锁莓(1次)、花(1次)和其他果实(7次);动物性食物有鞘翅目昆虫(6次)、鳞翅目幼虫(1次)和其他昆虫(3次)。 另据郑宝赉等(1985)记述5月在云南景东黄草岭(海拔2 500m)、潞西小黑山(海拔2 775m),6月在文山平坝么店(海拔l 510m),8月在景东磨刀河(约海拔2 000m)采得的雄鸟睾丸均膨大。其中获自小黑山的雄鸟睾丸达6mm×5mm,同期在该地采得的1只雌鸟体内见有2个卵泡斑。1956年9月21日在云南维西偏天阁(海拔2 670m)获得l只雌鸟,下体有明显的孵卵斑。 1991年6月在昆明花红洞(海拔2 050m)采集到1巢,巢的外径l20mm X l20mm,内径70mm×70mm,巢内高35ram,外高70mm,巢由干枯的草枝和草叶构成,内垫较细的草枝和根须。 栖息地海拔300~2 8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