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鹨

拉丁名: Anthus hodgsoni hodgsoni Richmond

目: 雀形目

科: 鹡鸰科

属: 鹨属

特征描述: 全长l45~191mm。体形较田鹨稍小。上体橄榄绿褐色,满布暗褐色纵纹;眉纹淡棕白;翅上具2道棕黄色翅斑;下体白色,胸和两胁沾棕黄,并具粗著的黑色纵纹;最外侧1对尾羽大都白色,次1对尾羽仅尖端具小的三角形白斑。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Mayr & Greenway(1960)记录3亚种,Howard & Moore(1980)记录2亚种。郑作新(1987、1994)记录中国分布2亚种,将Samdnry(1909)录自甘肃西南部的berezowskii亚种,归列为hodgsoni亚种的同物异名。云南分布2亚种。

采集地: 景洪小勐养l957 6 9;勐腊1958 1 1.15;潞西勐旺1965 3 18;景东磨刀河1964 11 3~4;双柏平河水库1977 11.21;贡山七箐1973 12.12~19;泸水姚家坪1974.2.6~7;宾川鸡足山l981 11 10~13;丽江马场1981 10.29;中甸吉沙1981 8.20~24;昆明花红洞l979.2.t4,1987.11 18。

形态特征: 形态与runnanensis亚种相似,惟背部的橄榄绿色较浓艳,黑褐色纵纹显著。

分布: 勐腊、景洪、景东、双柏、新平、盈江、潞西、龙陵、耿马、沧源、大理、宾川、贡山、泸水、丽江、中甸、永善、昆明等地,为繁殖鸟,部分为冬候鸟。省外分布于山西南部、陕西南部、甘肃西南部和西部、青海东北部至南部、西藏东南部、四川西部等省区,为繁殖鸟;台湾、广西西南部等地,为冬候鸟。国外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区南部、印度、日本等地,为繁殖鸟,冬季迁至琉球群岛、菲律宾、中南半岛。

资料: 栖息于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和稀树灌丛草地,也见于居民点房屋周围和田野等地的树木上。繁殖期单个或成对活动,迁徙和越冬期结小群活动。多在地上觅食,受惊动,立刻飞到附近的树上停息,栖息时尾羽常上下摆动。鸣声尖锐,似“chi—chi—ehi”,边飞边鸣。食物以昆虫为主,剖检采自云南西部的l6只鸟胃(3月3只,4月1 1只,5月1只),胃容物中见有双翅目昆虫(4次)、鞘翅目小甲虫(8次)、蚂蚁(t次)、草籽(7次)、果实(2次)。动物性食物占胃容物总量的59.8%,植物性食物占40.2%。 繁殖期6~7月,营巢在林问空地或林缘。巢呈浅碗状,外径8~13cm,内径6.5cm,巢深4cm。巢以针叶、草根、草穗、苔藓、兽毛等构成,构造很疏松,极易散坏。每巢产卵4~5枚,卵壳呈淡暗青色,密布以紫褐和浅褐色斑点,变异很多。卵的量度为l7 6~21.6mm×14.5~15 9mm,平均为20.5mm X 15.4mm(郑宝赉等,1985)。 栖息地海拔500~4 05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古北界和东洋界广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