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Psarisomus dalhousiae dalhousiae(Jameson)
目: 雀形目
科: 阔嘴鸟科
属: 阔嘴鸟属
特征描述: 全长202~281mm。嘴形宽阔而平扁;尾较翅长,中央尾羽较长;头黑,头顶中央有1块宝石亮蓝色斑;后枕两侧各具l块鲜亮黄色斑;前额基线至眼先、喉及颈侧均为亮金黄色;翅斑及尾羽表面亮钴蓝色;上体亮草绿色;下体淡绿色,多少渲染蓝色。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全世界有5亚种(Howard & Moore,1980),中国仅有指名亚种,云南省有分布。
采集地: 盈江:雪梨l956.5.8,龙盆1979.1.12.;潞西遮放1962.3.20.;临沧马台1964.8.4~14.;耿马:勐撒1964.5 4~5.,孟定l960.11。22.;永德大雪山1964.4 12.;孟连宗勒1960.2.3.;勐海l960.2.10~13.;景洪:大渡岗l960.4 1,小勐养l960 1.7.~4.13.,大勐龙1960 1.13.,攸乐山1959.4.5;勐腊:勐仑曼岗l959 12.19,勐仑那都1960.1 8.,易武l960.1.23~25.,勐腊城郊l959.5.3~9.,勐捧l960.3 18,勐远1959.4.11;江城岩脚1972.6.22.;富宁博爱l961.7 18~22.。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前额、头顶至后枕和耳羽亮黑色,头顶中央具1块宝石亮蓝色块斑,后枕两侧各具l块亮黄色块斑;后颈两侧羽片稍长,呈亮鲜黄色,羽端缀以丝光白色;后颈中央羽形稍短,羽基亦呈黄色,羽端沾蓝色;额基线和眼先黄绿色;颊部和颏、喉及颈侧呈鲜亮金黄色;下喉部羽端亦缀丝光白色与颈侧和后颈相连,形成领斑;上背至尾上覆羽、翅上覆羽和次级飞羽、三级飞羽表面均呈亮草绿色;初级覆羽黑色,外缘草绿色;初级飞羽外(甲+羽)基部亮钴蓝色,形成显著的翼镜,端部蓝绿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内甲(甲+羽)黑色,近中部具1块白色翅斑;翅下覆羽灰绿色;尾羽表面钴蓝色,下面黑色;胸、腹、两胁、覆 腿羽和尾下覆羽淡蓝绿色。 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酷似。 虹膜褐色或红褐色;嘴黄绿色;跗蹠和脚趾橄榄绿色。 幼鸟:(1♂,2♀♀:勐腊1959.79.;富宁博爱l961 7 18~22.)前额至后颈呈绿色,耳羽黑,亦渲染绿色;后枕两侧的黄斑呈黄绿色,头顶中央无蓝色块斑;眼先、颊和颏、喉及后颈两侧呈淡黄绿色;余部与成鸟相似,但羽色较为浅淡。
分布: 瑞丽、盈江、潞西、临沧、耿马、永德、孟连、勐海、景洪、勐腊、江城、金平、屏边、河口、富宁,为留鸟。省外分布于贵州西南部望谟,广西西南部天峨、靖西、龙州、大新、宁明、崇左。国外分布于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印度东北部阿萨姆、缅甸、老挝、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等地。
资料: 长尾阔嘴鸟是热带林栖鸟类。栖息于热带雨林、季雨林和次生常绿阔叶林中,十多只,甚至二三十只结群活动觅食。多静栖于林下荫湿处的灌木或小树上,不善啭鸣和跳跃。 食性以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为主,也吃小型蛙类和果实。剖检1月(2只)、2月(2只)、3月(2只)、4月(5只)、5月(3只)采自云南西部的14只鸟胃,所见食物种类及频次为:蜘蛛(2次)、膜翅目黑蚂蚁(1次)、鳞翅目幼虫(2次)、鞘翅目甲虫及铜绿金龟子(3次)、蛙类(1次)、种子(1次)、榕果(1次)、核果(1次),动物性食物占胃含食物总量的90%以上(杨岚等,l984)。郑作新等(1960、1962)报道:剖检2~5月采自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的11只鸟胃,胃内食物大多是昆虫,有甲虫、蝽象、蜂类等,只有一胃兼有植物;剖检4~5月采自金平县勐喇的4只鸟胃,除1只胃内有植物外,均是昆虫,见有蝽象、甲虫和其他昆虫碎片。 繁殖习性在云南西部的临沧地区,5月采集的雌鸟,卵巢开始发育,最大的卵泡达10mm X l0mm。1959年6月20日,在云南勐腊县,海拔650m处的沟谷热带雨林中,溪流边的灌丛矮树上,连续发现l4个鸟巢。鸟巢都是用山茅草、草根和藤蔓编织而成。巢呈梨状系于枝条上,单个垂吊在水面,离水l.2~1.8m,每个巢之间相距约6~12m。巢长32cm,底宽15ca,口径6em。巢中有卵4枚的l2巢,5枚的2巢。卵壳白色,无斑点。1964年8月14日,在临沧马台海拔1100m处,采集到刚出巢的幼鸟。l977年7月20日,在广西西南部崇左,采到1只刚出飞的幼鸟,羽毛被鞘,嘴和脚都很幼弱。但是,在1959年7月9日采于勐腊的l只雄性幼鸟和l961年7月18~22日采于富宁博爱的3只雌性幼鸟,羽毛丰满已不被鞘,嘴和脚均较广西崇左及临沧马台所采幼鸟为强。 栖息地海拔500~185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羽色艳丽可供观赏,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区系从属为东洋界,中印亚界,东南亚热带地区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