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喉沙燕

拉丁名: Riparia paludicola chinensis(J E.Gray)

目: 雀形目

科: 燕科

属: 沙燕属

特征描述: 全长90~115mm。体形较小。跗蹠和趾完全裸露;上体暗灰褐;颏、喉至胸浅褐灰;腹至尾下覆羽近白色;尾羽无白斑。 亚种分化 全世界有8亚种,中国分布1亚种,仅见于云南。

亚种分布:

采集地: 勐腊:勐仑l959 4.3,曼岗1959 3 18,勐腊城郊1960.2.17;景东:城郊1964 9.24.,忙垂l957 3 16.;耿马四方井1964.5 16.;保山怒江坝1984.5.22.。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上体灰褐;前额、头顶至后颈和上背、肩羽及翅上覆羽较暗,腰至尾上覆羽稍浅淡,新羽狭缘淡棕黄色;飞羽和尾羽黑褐色;眼先、眼周、颊和耳羽及颈侧与背同色;颏、喉至胸呈浅烟灰色;腹至尾下覆羽近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与胸部同色。 虹膜淡褐;嘴黑色;跗蹠和趾暗褐色。 雌性成鸟:形态与雄鸟酷似。

分布: 景洪、勐腊、耿马、保山、景东、红河、金平、河口等地,为留鸟。省外分布于台湾。国外分布于印度北部和亚洲东南部。

资料: 栖息于开阔的河谷地带,常见在水面或草地、沼泽滩地上结群飞翔,捕食昆虫。剖检5月采自耿马四方井和保山坝湾的3只鸟胃,胃内见有小甲虫、白蚁、蜂类和蚂蚁等昆虫,全为动物性食物。 据郑宝赉等(1985)记述,棕沙燕繁殖在4~5月或l0~11月,每年可能繁殖2次。巢营于河岸砂崖峭壁或海滨悬崖上,洞道深60~120cm,洞道末端扩大为巢室,巢室较大,直径约18cm,巢内有草、羽及兽毛铺垫。每巢产卵2~4枚,偶有7枚。卵壳纯白,量度为14.5~18.3mm×11.2~12mm。繁殖期常集结成大群,少则20—30只,多则上百只结群。 栖息地海拔500~105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界和旧热带界共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