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辫八色鸫

拉丁名: Pitta phayrei(Blyth)

目: 雀形目

科: 八色鸫科

属: 八色鸫属

特征描述: 全长216~242mm。头顶中央冠纹粗著呈黑色,并与后颈黑斑相连;冠纹两侧棕黄,眉纹白色,均具黑色端缘,呈鳞状;后枕两侧具长形羽突,形如“双辫”;上体纯栗褐色;下体茶黄色,具黑色点斑;雌鸟胸、腹部的黑色点斑较雄鸟多而浓著。

亚种分布:

采集地: 勐腊:城郊l960.2.16.;勐仑l960.1.4.;景洪勐养l956.3.20.。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头顶至后颈中央冠纹黑色;前额及冠纹两侧棕黄,眉纹近白,各羽端缘黑色,呈鳞状;后枕两侧各具2枚长羽,羽基棕黄,羽端近白,并具不规则的黑色羽缘,突出于后枕两侧,形如“双辫”或“耳突”;后颈黑色;眼先、颊和耳羽黑色,具纤细的棕黄色纵纹;耳羽后部纯黑伸达枕侧,与后颈的黑斑相连;背部、肩羽和尾上覆羽纯栗褐色;翅缘栗褐色,具黑色纤细横纹;初级覆羽纯暗褐色;小覆羽和大、中覆羽的羽基栗褐,羽端棕黄,并具黑色点斑和端缘;飞羽暗褐,初级飞羽基部具棕黄色块斑,羽端狭缘淡棕黄色;次级飞羽表面棕褐色;尾羽表面亦呈棕褐色;颏、喉淡棕白,羽端狭缘黑褐色;颈侧棕黄色,羽端亦狭缘黑褐色;下体余部呈茶黄或棕黄色,胸部和两胁较浓艳,并具黑色点斑和横斑;腹部中央几呈纯棕黄色;尾下覆羽渲染橙红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灰褐,斑杂棕黄色。 雌性成鸟:头部中央及上体均为暗栗褐色,头部尤其深浓;眼先、颊及耳羽亦呈栗褐色,轴纹苍淡,羽缘黑褐色;下体棕茶黄色较雄鸟浅淡,胸部及两胁的黑斑较多;尾下覆羽的橙红色亦较浅淡,余部与雄鸟相似。 虹膜棕红褐色;嘴峰黑褐色,上嘴尖端略向下弯曲,覆盖下嘴;跗蹠和趾淡肉褐色, 爪褐色。

分布: 景洪、勐腊,为留鸟。国外分布于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

资料: 双辫八色鸫栖息于热带雨林中,在林下灌丛、竹丛或草丛问阴湿处的地面上活动觅食。在采集调查过程中,仅见单个活动,由于羽色与枯枝落叶甚相似,很难发现。 栖息地海拔610~750m。资源状况为稀有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区系从属为东洋界,中印亚界,东南亚热带地区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