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翅鸦鹃

拉丁名: Centropus sinensis intermedius(Hume)

目: 鹃形目

科: 杜鹃科

属: 鸦鹃属

特征描述: 体形较噪鹃更为粗壮;翅长超过l90mm;后爪长而直;两翅栗红;翅下覆羽黑色;其余部位黑蓝色。

亚种分布: 褐翅鸦鹃共8个亚种,中国有2亚种:指名亚种体形较大,翅长一般超过200mm,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贵州南部。intermedius亚种体形较小,翅长一般不及200mm。云南仅有intermedius亚种。

采集地: 景东林街1964.8.3.;孟连:城郊1960.4.14.;宗勒l960.2.21,;双江1976.4.9—16.;耿马孟定l964.5.29.;绿春大红山1972.5.25.;景洪:普文1957.4.24.,橄榄坝1960.4.12—17.;勐腊:勐腊坝l959.4.29—5.3.,曼帕l959.5.5—18,,勐仑l959.6.8.,l982.5.3.,曼粉l982.4.17.,勐远l959.4.15.;勐海1983.6.6.;潞西遮放1962.4.4.。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夏羽):两翅表面及肩羽栗红色;通体余部均黑蓝色;头顶后部、枕及上背具蓝色亮辉并略闪紫色光泽;额和头顶前部羽色蓝辉不显著;头、颏、喉和上胸部羽轴坚硬并具亮黑色羽干纹;飞羽端部暗褐色;尾羽具暗铜绿色反光;下体亦蓝黑色,但不及上体鲜亮。两性相似。 成鸟(冬羽):头、颈侧及后颈淡黑褐色,羽干纹淡棕白色;下体淡黑褐色,羽干纹浅棕白色,均具横斑。 幼鸟:依、1962年4月4日采自潞西遮放标本记述。头及上背暗褐色染少许蓝辉,羽干纹灰白色;两翅表面满布暗褐和栗褐色横斑;下背至尾上覆羽及尾羽黑褐色具淡棕白至污白色横斑。下体亦暗褐色,喉、胸的灰白色羽干纹更为粗著,腹部及尾下覆羽亦具灰白色横斑。 随着幼体的生长,整体黑蓝色羽区增大,横斑渐少。 成鸟虹膜赤红,幼鸟则灰蓝至暗褐;嘴与脚均黑色。

分布: 景东、孟连、思茅、双江、耿马、沧源、文山、师宗、绿春、蒙自、河口、景洪、勐腊、勐海、潞西、盈江,留鸟。省外分布于海南岛、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贵州极南部,留鸟。国外分布于印度阿萨姆及中南半岛地区。

资料: 褐翅鸦鹃一般单独或成对活动于林缘灌丛或稀树草坡灌丛、沟谷地带的竹丛、芦苇丛或芒草丛中,有时也见于茶园耕地、苗圃附近的灌丛中。多在地面活动,栖息时也常站立于矮树桠上,拙于飞行,善于奔走,遇惊扰则迅速窜逃或飞十余米落入树丛中。呜叫似低沉的“hum hum hum hum”声,最初较低沉,声音逐渐变高。雌鸟在繁殖期能发出类似母鸡的“ge ge”声。食物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觅食昆虫、蚯蚓、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蜥蜴、小形蛇类、鼠类、鸟卵、雏鸟和蛙类等。剖检l鸟胃,胃内含物为鳞翅目幼虫及其他昆虫。 褐翅鸦鹃白行营巢、孵卵和育雏,在滇西一带4月初就能采到出飞的幼鸟,故推测其繁殖期始于2月底或3月初。褐翅鸦鹃嗜吃昆虫,也能捕捉鼠类,对农林有益。此外,它是制作广西、广东一带传统的毛鸡酒的主要原料,但应要特别注意对该项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栖息地高度海拔500一12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种类。区系从属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