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杜鹃

拉丁名: Cuculus merulinus querulus(Heine)

目: 鹃形目

科: 杜鹃科

属: 杜鹃属

特征描述: 体形与栗斑杜鹃相似,嘴形侧扁、尖削;尾羽末端不变狭;成鸟头顶、喉 和上胸烟灰色,上体余部灰褐色;下胸及腹部淡棕栗色;体羽无横斑;尾羽具白色横斑。 成、幼体羽色差异较大。

亚种分布: 该种已知8个亚种,我国仅分布1亚种。

采集地: 昆明花红洞l961.6.6.;景东l964.9.23—24.,景东林街l964.7.27.;永德大雪山1964.4.19.;镇康忙蚌l960.4.29.;耿马孟定l960.4.7—20.;保山1960.3.22.;景洪:普文1960.5.4.,小勐养1957.4.10.,l960.2.20.,l960.3.19—4.8.,橄榄坝l960.5.31.;勐腊:城郊1959.4.27.,l960.2.25.,l960.3.4—17.,勐仑l959.3.28—4.9.,曼粉l982.4.29.;盈江l960.5.24.;潞西遮放1962.4.1.;碧江匹河l978.8.3.。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整个头、颈和上胸灰色,背至尾上覆羽暗灰;肩和两翅表面褐色而略闪青铜色;翅角纯白;初级飞羽内翈由翅底观可见一白色斜形斑;尾淡黑色而具白端,外侧尾羽内翈具白色横斑。自下胸至尾下覆羽及腋羽均棕栗色或淡棕栗色。 肝色型雌鸟:上体满布褐色和棕栗色相间横斑;喉、胸淡栗色,布以褐色横斑;腹及肛周转为淡白色,亦密布褐灰色狭细横斑。 亚成体:采自3月和4月的标本,形态与成鸟基本相似,但次级飞羽外翈具栗褐色横斑,显然是正在换为成体羽毛的亚成体鸟。 虹膜红褐;嘴褐色(冬天)或角褐色,下嘴基部橙色(夏天);脚苍黄色。肝色型雌鸟虹膜围以灰色或黄色;脚深黄色。

分布: 昆明、永善、师宗、景东、思茅、永德、镇康、耿马、沧源、保山、腾冲、丽江、蒙自、金平、屏边、景洪、勐腊、盈江、潞西、丽江、贡山、滇北和滇东,夏候鸟;滇南,留鸟。省外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四川西南部东至福建、广西、广东等地。国外分布于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斯里兰卡、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

资料: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稀树灌丛、林缘及园圃、果园地带的树丛中,亦见于庭园、公园或路旁大树上。习性比其它杜鹃活跃。鸣声尖锐,似”ka….pie”的八声一度,常彻夜鸣叫不休,故名八声杜鹃。食物以昆虫为主。曾剖检1胃,胃内容物皆为毛虫。八声杜鹃繁殖期甚长,据郑作新等(1991)4月初在广东即见八声杜鹃的幼鸟,7、8月仍是产卵期。寄主种类有缝叶莺。 栖息地高度海拔200--21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