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杜鹃

拉丁名: Cuculus poliocephalus poliocephalus Latham

目: 鹃形目

科: 杜鹃科

属: 杜鹃属

特征描述: 羽色与中杜鹃相似,唯体形小得多,翅长不超过170mm;翅缘多呈灰色,白斑不显著;腹部横斑较粗且较稀疏。

亚种分布: 共4个亚种,我国仅1亚种。

采集地: 新平者龙1977.10.7.;景东灰窑l964.9.8.;澜沧营盘l966.5.3.;腾冲大塘1960.4.20.;屏边大围山1975.5.10.;景洪橄榄坝1960.5.6.;贡山巴坡1973.5.15—28.;中甸:小中甸1981.8.24.,吉沙l981.8.24.。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上体羽色与中杜鹃相同,但体形小得多。颏、喉、上胸灰色,上胸略沾棕色;下胸和腹白或稍渲染棕色,具粗著的黑色横斑,斑距较中杜鹃略大;尾下覆羽白色或淡皮黄色,具稀疏完整的或间断的横斑。两性相似。 肝色型雌鸟:上体密布暗栗色和黑褐色相间的横斑;腰和尾上覆羽横斑不甚明显,但栗褐色浓著,尾羽以黑褐色为主;颏、喉及上胸也满布栗色和黑褐色相间的横斑,但颜色较上体浅,下体余部与正常型相同。 幼鸟:依l981年8月24日采自中甸吉沙的标本记述。上体基本与成鸟相似,但背、腰各羽和飞羽末端具极细的白色端缘,飞羽外翈还具模糊的棕色点斑;颏、喉密布黑褐色横斑,余部与成鸟相似。

分布: 新平、绥江、永善、大关、师宗、景东、澜沧、腾冲、丽江、屏边、景洪、贡山、中甸,夏候鸟。省外分布于东北中部、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湖北、四川、贵州、广西、浙江等省区,旅鸟或夏候鸟;台湾、海南,留鸟。国外繁殖于日本及喜马拉雅山脉附近国家。

资料: 常单个活动于乔木林中、上层,喜隐匿于茂密的枝叶中。飞行敏捷。有时立于大树顶枝条上鸣叫,叫声似“pi—pi—ki—li—li—i……”,三次连续,然后再反复,有时深夜也鸣叫。以昆虫为主要食物。剖验l鸟胃,胃内含物全为毛虫。伊万诺夫(1959)于6月25 Et在西双版纳采到一全身长满羽芽的幼鸟,而昆明动物研究所于8月下旬在中甸采到亚成鸟。这些情况表明,小杜鹃约在5月产卵,至8月上旬方结束。据Baker(1927),小杜鹃在喜马拉雅山地区以莺亚科和画眉亚科的小鸟为寄主。与其他杜鹃一样,小杜鹃对林业、农业有益,应注意保护。 栖息地高度海拔400--3650m。资源现状为稀有种。区系从属广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