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杜鹃

拉丁名: Cuculus canorus bakeri Hartert

目: 鹃形目

科: 杜鹃科

属: 杜鹃属

特征描述: 翅形尖长;翅弯处翅缘白色,具褐色横斑;尾无近端黑斑而具狭窄白端;腹部具细而密的暗褐色横斑;鸣声为2声一度。

亚种分布: 大杜鹃共7个亚种,国内有4个亚种,云南仅1亚种。国内4个亚种的区别在于:fallax亚种体形较小,雄鸟翅长在210mm以下,下体的横斑多呈间断状。在其余3亚种,subtelephonus亚种上体羽色最淡,翅缘的横斑不明显,下体横斑较指名亚种稀疏。指名亚种上体羽色较subtephonus为暗,下体横斑较密,横斑宽度通常不及lmm,翅缘横斑显著。bakeri亚种上体羽色最暗黑,下体横斑较粗,其宽度一般可达2mm,与指名亚种一样也具明显的翅缘横斑。指名亚种分布新疆、西北、华北、东北至河北中部,在上述以南地区为旅鸟。国外从北欧经西伯利亚到勘察加、朝鲜、日本均为其繁殖区,冬时迁至非洲、阿拉伯、东南亚等地越冬。subtelephonus见于新疆中、西部、内蒙、西藏等地,国外分布于土尔其斯坦、里海地区,在非洲东南部越冬。bakeri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四川西部、云南等地。国外繁殖于印度、孟加拉国、缅甸等地,越冬地与其他亚种重叠,不易确定。fallax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西达贵州、广西、四川成都等地。国外在印度、缅甸繁殖,在中南半岛越冬。

采集地: 昆明:黑龙潭1957.9.12—15.,花红洞1963.5.13.,l973.5.29.,谷律1989.5.;新平者龙l977.10.7.;景东:城郊1957.3.27.,l960.5.21.,磨刀河1964.8.11.;澜沧:城郊1966.4.28.;营盘l966.5.3.;双江懂过l960.4.6.;耿马:四方井1960.4.21.,勐撒l960.4.2.,l964.5.4.;永德菁口l964.4.13.;保山林场l984.5.1.;腾冲l960.3.31—4.5.;丽江:鲁甸1956.8.20.,城郊l960.4.7.,l960.6.13.;石屏龙朋l985.6.18.;元阳果统l961.5.16.;绿春大红山1972.5.21—28.;蒙自1956.6.1.;景洪:普文1960.5.3.,橄榄坝1960.4.20.;勐腊:勐仑1982.5.11.,悠乐山1960.3.28.;漾濞平坡l984.7.10.;潞西:三台山l962.4.21.,遮放1962.4.21.;碧江农中1978.7.15.;贡山巴坡l973.5.14.;德钦l960.7. 22.。

形态特征: 成鸟:上体概石板灰黑色,腰和尾上覆羽稍浅;尾羽黑色,有白色端缘;沿羽干两侧具白色点斑,外侧尾羽白色点斑形状较大,并连成横斑,部分标本中央尾羽的羽干两侧则无白斑;两翅表面暗褐,略闪金属绿色光泽,外侧飞羽内翈具白色横斑,翅缘白色具暗色横斑;头侧、颏、喉和上胸淡灰色,下体余部概白色,密布细密狭窄的暗褐色横斑;尾下覆羽的横斑最粗,间距亦最宽。两性相似。 肝色型雌鸟:整个上体栗色和淡黑褐色相间,形成横斑;下体白色,由颏至尾下覆羽亦密布暗褐色细密横斑,胸、腹部略渲染浅棕色。 幼鸟:上体较成鸟略显褐色;喉、胸及颈侧渲染棕色,余部与成鸟相同。 虹膜土黄色;嘴黑褐色,基部及嘴角处近黄色;脚黄色。

分布: 昆明、永善、昭通、寻甸、新平、通海、景东、澜沧、永德、双江、耿马、沧源、保山、腾冲、龙陵、丽江、文山、绿春、元阳、蒙自、河口、景洪、勐腊、漾濞、大理、潞西、盈江、泸水、丽江、贡山、德钦、中甸,夏候鸟,在南部局部地区为留鸟。省外及国外分布见亚种分化记述。

资料: 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在山区树林及平原的树上或电线上常可见到,不似其他杜鹃那样隐匿。叫声响亮明快,2声一度,似“bu----gu”。人们对其叫声十分熟悉,谐其叫声称大杜鹃为布谷鸟。大杜鹃飞行时快速有力,多沿直线而行。食物主要以毛虫为主,也吃一些蛴螬之类的幼虫和甲虫。据采于5—6月份幼鸟标本分析,大杜鹃繁殖可能开始于四月。与其他杜鹃一样,大杜鹃也是将卵寄孵于其他鸟巢中。据记载,巢寄主有大苇莺、麻雀、灰喜鹊、棕头鸦雀、棕扇尾莺、北红尾鸲、红尾伯劳、巨嘴沙雀、蓝点颏、灰头鹀、白鹀鸰等十几种鸟。1986年5月在昆明西山区谷律的树林中观察到l只大杜鹃企图进入灰林鵖的巢中产卵,灰林鵖雌雄鸟奋起啄击,驱逐大杜鹃。大杜鹃逃出一定的距离观察一阵后又复进灰林鵖的领域,灰林鹏再度反击,如此反复达2小之久,最终大杜鹃悻悻离去。 栖息地高度海拔600--25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区系从属广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