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声杜鹃

拉丁名: Cuculus micropterus micropterus Gould

目: 鹃形目

科: 杜鹃科

属: 杜鹃属

特征描述: 体形较棕腹杜鹃略大;翅形尖长;尾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胸、腹部的横斑较粗而且斑距较疏;鸣声为四声一度。

亚种分布: 四声杜鹃有2亚种,我国仅有指名亚种。

采集地: 景东林街1964.7.30.;景谷永平l960.5.10.;勐腊:瑶族旧寨1959.4.16—23.,勐仑l959.3.18.。

形态特征: 成鸟:额、头顶至后颈暗灰,上体余部、两翅表面和尾浓褐色;尾羽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和白端,沿羽干有白色点斑,中央尾羽两翈还具淡棕色边缘和点斑;初级飞羽内翈具白色横斑,翅弯处外缘白色而具暗色点斑;眼先、颏、喉、上胸淡灰,下胸以后白色具黑褐色横斑,横斑相距较宽,尤以尾下覆羽更宽;尾羽底面淡灰而间以黑斑。两性相似。 亚成鸟(依1964年7月30日采自景东林街标本记述):头、颈满布棕白色横斑,常显露黑色基部,两翅内侧覆羽具白端;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末端棕色,最末端具白缘;下体淡皮黄,密布黑色横斑;尾与成鸟相似,但较多棕色。 虹膜暗褐;眼睑铅绿色;上嘴角黑,基部色较淡,下嘴角绿,嘴角处稍黄;脚橙黄色至蜡黄色.。

分布: 永善、景东、思茅、丽江、河口、勐腊、景洪,夏候鸟。省外分布于东北、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南部、陕西南部、甘肃、四川、广西、贵州、广东、福建等省,夏候鸟。国外分布北抵西北利亚,东至日本,南达马来半岛。

资料: 四声杜鹃常匿于山地森林或平原的树林中,活动十分隐蔽。鸣声轻快宏亮,四声一度,每度相隔2—3秒,鸣声似”gue—gue—gue—gue”,从早到晚,鸣叫不休。尤以春季呜叫最为频繁,因此,人们给它取了多种俗名,如“布谷”、“快快割麦”、“关公好哭”等。四声杜鹃以昆虫为食,尤嗜食松毛虫之类的森林害虫,对农、林业益处显著。在云南省的繁殖资料不详。据郑作新等(1991),四声杜鹃5—6月为产卵期。卵寄孵于大苇莺、灰喜鹊、黑卷尾、黑喉石鵖等鸟类的巢中。 栖息地高度海拔600--189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区系从属广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