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鹃

拉丁名: Cuculus sparverioides sparverioides Vigors

目: 鹃形目

科: 杜鹃科

属: 杜鹃属

特征描述: 体形较大,羽色与雀鹰略似,但嘴尖端无利钩,脚细弱而无锐爪。头灰;背褐;尾具宽阔横斑;喉及上胸具纵纹,下胸和腹密布横斑;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鹰鹃有2亚种,我国仅l亚种。

采集地: 昆明:黑龙潭1957.8.20一28.,谷律l990.;新平者龙l977.10.9-16.;思茅l956.12.28.;景东:城郊l957.5.18.,温b l964.8.22.;黄草岭1964.10.9.;腾冲:第四区l960.4.13.,大塘l960.5.8.,l965.5.26.;丽江鲁甸l956.8.22.;文山平坝l961.6.27.;马关都龙老君山1961.6.5.;麻栗坡1961.8.10.;勐腊:悠乐山1960.3.25.,勐仑l959.3.12~29.;勐海l960.2.25.;潞西勐旺l965.3.14.;碧江匹河l978.8.3.。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头、颈和颈侧灰色,依个体不同而有深浅变化;上体余部两翅表面淡灰褐色;尾灰褐,有5道暗褐色和3道灰褐色相间横斑,并具浅棕白至浅白色的狭端;初级飞羽外翈具模糊的淡棕白色横斑,内翻具白色横斑,从翅底面观察尤为明显。颏暗灰至黑色,有灰白色髭纹;下体余部基本为白色;喉、胸具黑褐色或灰色纵纹,下胸密布暗色横斑。部分标本喉、胸部渲染栗棕和浅棕。两性相似。 幼鸟:依l978年8月3日采自碧江匹河的标本描记。上体淡黑褐,头部和后颈有数枚羽具白端,上体其余部位各羽具栗褐色端缘;尾具栗褐色次端斑和浅白端。下体污白,各羽具粗大的黑褐色羽干纹,羽缘渲染浅橙棕色。 虹膜黄至橙色,眼周裸出部橙黄;嘴暗褐,下嘴端部和基部淡角绿色;脚橙色或角黄色。

分布: 昆明、永善、昭通、绥江、新平、元江、思茅、景东、腾冲、丽江、文山、马关、西畴、河口、屏边、绿春、景洪、勐腊、勐海、潞西、丽江。在滇西北为夏候鸟,滇南和滇西南为留鸟。省外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湖南、湖北、陕西、贵州、四川和西藏东南部,广西西南部,广东等省区,夏候鸟;海南岛,留鸟;罕见于台湾。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南亚和印度尼西亚。

资料: 多单独活动于山林中的高大乔木上,有时亦见于近山平原。喜隐蔽于枝叶问鸣叫,叫声似“贵贵一阳,贵贵一阳”,先是比较温柔的低音调,随后逐渐增大,音调高吭,终日鸣叫不休,甚至夜间也可以听到它的叫声,但常常闻其声而不见其形,有时会突然从鸣叫处的枝叶间跃飞而出,在一阵快速拍翅飞行后,滑翔一段,加上羽色类似雀鹰,常被误认为雀鹰,可使其他小鸟一时发生慌乱。鹰鹃的食物以昆虫为主。剖检2胃,胃内含物皆为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据郑作新等(1991),4月28日 采自云南勐拉的一对鸟均有孵卵斑。据国内资料报道,鹰鹃的寄主有喜鹊、钩嘴鹛。 栖息地高度海拔100--25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