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孔雀

拉丁名: Pavo muticus imperator Delacour

目: 鸡形目

科: 雉科

属: 孔雀属

特征描述: 绿孔雀是我国野生雉类中体形最大的种类,体重7700g(1♂),翅长415-535mm(1♂,5♀♀)。体羽主要呈金翠绿色。雄鸟头顶具一簇直立的冠羽,下背具闪耀紫辉的铜钱状花斑;尾上覆羽特别发达,长可达lm以上,羽端有一闪耀蓝色和翠绿色相嵌的眼状斑,形成华丽的尾屏;尾羽黑褐色,形短而隐于尾屏下;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棕黄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无尾屏,背羽多呈黑褐色而密布棕褐色斑纹,羽色也较淡钝,远不如雄鸟艳丽。

亚种分布: 有三个亚种。我国仅一个亚种。

采集地: 新平1975.12.15.;景东:林街1964.7.22.,忙垂l957.2.15.,灰窑1957.3.7.;勐海l956.4.3..。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头顶呈辉亮的蓝绿色,有时具浅蓝紫色反光;头顶后部具一簇耸立的中央呈灰蓝色的冠羽,羽缘具翠绿色宽缘,羽基部和羽干褐色;颈、上背及胸金铜色,羽基暗紫蓝色,常展露于外,羽缘略闪翠绿色;下背和腰翠绿色,倘在不同角度下又显紫铜色,羽缘黑褐色,羽片中央具铜褐色矢状斑,羽轴两侧和斑基部辉黄绿色;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棕黄色,羽端略缀暗褐色;次级飞羽暗褐色,外翈略闪蓝绿色金属光泽;两翅腕缘的覆羽与上背相似,其余覆羽暗蓝绿或绿蓝色而有金属光泽;内侧覆羽转为铜褐色,杂棕色虫蠹状斑,羽缘具蓝绿色金属光泽。尾上覆羽特别发达,可达l00—150枚,并延长为尾屏,尾上覆羽的羽枝分散呈绿褐色,而具灿烂的紫铜色光辉,不同角度下有一定的变化,近羽端处具一椭圆形的眼状斑,斑中央为暗紫蓝色肾状或圆形斑,外围以辉亮的蓝绿色,再外围以黄铜色宽阔的圆圈,此宽圆圈以外依次围以暗褐色、绿黄色、紫色、紫铜色不同宽窄的圆圈,但外侧的眼状斑分层不如中央者明显;最长的尾上覆羽羽枝呈翠绿色,羽端形成同色的菱角形羽片,无眼状斑;最外侧数枚尾上覆羽亦翠绿色,内翈羽枝稀疏,外翈羽枝较多,至羽端处形成镰刀状的羽片,无眼状斑;尾上覆羽各色彩,均具金属光泽;尾羽短,黑褐色,隐于尾屏下。腹及两胁暗蓝绿色;肛周和尾下覆羽暗褐,似绒状。 雌性成鸟:与雄鸟相似,但无尾屏,颜色亦不如雄鸟鲜艳。背及腰暗褐,稍闪黄铜或绿色金属光泽,并具虫蠹状棕白色波形横纹;内侧覆羽与背相似,但光泽较差;尾上覆羽亦与背相似,但金属光泽较浓;尾羽黑褐色,具褐色横斑和棕白色羽端,并超出尾上覆羽。 幼年雄鸟:依l976年12月15日采自新平的标本描记,与成年雌鸟相似,但眉纹、颏、喉为白色。 虹膜红褐色;眼周裸出部浅钴蓝色;颊裸出部鲜钴黄色。嘴峰黑褐色,下嘴较淡;跗蹠和趾褐色;雄鸟具一长距。

分布: 新平、普洱、景东、景谷、思茅、墨江、孟连、临沧、永德、凤庆、沧源、镇康、耿马、弥勒、石屏、蒙自、金平、河口、绿春、勐海、楚雄、禄丰、双柏、南华、姚安、潞西、陇川、盈江、泸水等地,留鸟。国外见于缅甸东部、泰国以及印度支那等地。

资料: 绿孔雀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林栖雉类,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及河谷地带。主要活动于河谷地带的常绿阔叶林及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稀树草地之中,从未见于浓密的热带雨林中。一般成对或l只雄鸟伴随3—5只雌鸟和亚成体一起活动。卢汰春等(1991)报道:杨岚于l959年12月的一天早晨,在西双版纳勐海县流沙河边的山沟里发现一群绿孔雀,见l只雄鸟伴随4只雌鸟和亚成鸟在山沟林缘的空旷处活动。雄鸟昂首挺立栖在沟边的一棵松树上呜叫,发出类似“ga--wo、ga--wo”洪亮的叫声。拖着长大的尾屏,在阳光照耀下,绚丽多彩,十分明显。雌鸟和亚成体雄鸟在山沟里的水塘边草地上觅食。觅食活动是用嘴、爪挖掘草根和腐枝败叶下的昆虫、蚯蚓等。边走边啄食,但性很机警,胆怯怕人,不时抬头观望四周的动静,当发现人时,接连鼓翅向远处飞去。1964年4月,在临沧地区永德县的南定河边调查时,多次发现绿孔雀,单个或成对活动。有时在沟谷林中的树上栖息,有时见于山坡草地上觅食。 绿孔雀夜间栖息在树上,栖处较固定。晨昏觅食,炎热的午间,则歇息于林中隐蔽阴凉处。鸣声洪亮,粗厉单调,不悦耳,似“ga—wo,ga—wok”,有时似“gaooa--woook”,带有颤音。当搏斗或逃避敌害时,发出急遽洪亮的尖叫声。早晨下树前或傍晚上树后,常发出数声“ha--o--ha”的叫声。雌鸟的呼唤声为低微的“咯咯咯……”声(郑作新等,1978)。 郑作新等(1978)记载:绿孔雀性杂食。嗜吃棠梨、黄泡等果实,也吃稻谷和芽苗、草籽等;此外还兼取蟋蟀、蚱蜢、小蛾等昆虫以及蛙类和蜥蜴等。卢汰春等(1991)剖验采自景东林街的1只雌鸟,见有蕈类、幼嫩树叶、草片和白蚁、蝽象等,食物总重102g,其中以蕈类食物为最多。 郑作新等(1978)记述:绿孔雀自2月中旬开始繁殖,此时雄鸟的羽毛特别绮丽。常见数只雄鸟追随于雌鸟周围,并将艳丽夺目的尾上覆羽高举并展开,支撑在翘起的尾羽上,形如大扇,左右摆动,并不断抖动相互摩擦而发出“沙一沙”的音响,这就是孔雀开屏。雄鸟为争雌还发生格斗。巢营于郁密的灌木丛、竹薮等的高草丛间。巢异常简陋,在地面上稍挖成凹窝,并衬以杂草、枯枝、落叶、残羽等。雌鸟隔日产1卵,多在黎明产下,每窝卵4—8枚,一般为5—6枚。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年产卵6—40枚。卵呈纯椭圆形,壳厚而坚实,并微有光泽,呈乳白色、棕或乳黄色,不具斑点。孵卵由雌鸟承担,经27—30日才孵出雏鸟,一般28日出壳。雏鸟有隐蔽于雌鸟尾下的习性。生长缓慢,第1年的幼鸟与雌鸟略同,而雄性幼鸟的颈部则色彩较鲜艳。第2年的幼鸟与同性别的成鸟相似,但雄鸟不具尾屏,脸上裸露部呈蓝色和黄色,第3年才被有成年羽衣,此时雄性幼鸟具有完全长成的尾屏。 据杨岚等l964年在滇西临沧地区南定河流域的观察和当地群众反映,绿孔雀4—5月营巢产卵,巢很简陋,多以山嵴和阴坡草丛灌木之间平地上的低凹处作巢,铺垫草和树叶。1年产l窝卵,窝卵数一般为4—5枚,最多l2枚。孵化期约30天。经测量3枚卵,重量分别为110、120、138g,大小为72×51、77×55、78X 55.5mm。 绿孔雀的染色体数2n=70。性染色体为2w。其中大的、可辨认的染色体:l、2、5号染色体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3、7号和w性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4号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6号为中着丝粒染色体(卢汰春等,1991)。 绿孔雀羽色绮丽多彩,是著名的观赏鸟类,目前世界各个动物园中几乎均有饲养。华丽的羽毛可作装饰品和工艺品,肉、蛋可食用。 栖息地高度海拔136--1500m。资源现状为稀有种。属世界珍稀濒危鸟类,国家l级重点保护鸟类。区系从属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