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鸡

拉丁名: Pucrasia macrolopha meyeri Madaràsz

目: 鸡形目

科: 雉科

属: 原鸡属

特征描述: 雄鸟头部暗绿闪金属光彩,具一束棕褐色和黑色相杂的长形冠羽;颈部两侧各有一白色块斑;体羽灰色具黑色纵纹;下体中央至下腹深栗色。雌鸟体羽以棕褐色为主;头木呈暗绿色,下体也无栗色。

亚种分布: 计10个亚种,我国有5个亚种。ruficollis亚种:雄鸟背羽具2条黑纹,外侧尾羽基部大都灰色,颈领较宽,呈橙棕色;头顶前部金属黑色,后部暗棕褐色;背部纵纹纯黑,而形较宽阔;颈侧白斑较小,不及20×20mm;雌鸟外侧尾羽黑色横斑完整,基部灰色;分布于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及四川北部。xanthospila亚种:与ruficollis亚种相似,但雄鸟颈领较狭,呈棕黄色;头顶几乎全为棕褐色;背部纵纹较窄呈黑褐带栗色,颈侧白斑较大,约20×30mm;分布于山西北部、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隅。joretiana亚种:雄鸟背羽具2条黑纹,颈基无领状斑;雌鸟外侧尾羽的黑色横斑(除次端斑外)不完整,甚至消失;分布于安徽西部。darwini亚种:背羽具4条黑纹,颈部无黄色领斑;雌鸟与joretiana亚种相似;分布于四川东部、湖北西部宜昌一带、安徽南部、浙江、福建西北部、广东北部。 云南省的为P.m.meyeri亚种。与其它亚种的主要区别在于:雄鸟背羽具2条黑色纵纹;外侧尾羽基部大都呈棕色;颈领皮黄色;雌鸟外侧尾羽基部黑色或棕褐色。

采集地: 碧江碧罗雪山1978.6.12.;德钦阿东l979.11.。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冬羽):前额墨绿色,闪绿色金属光泽;头顶棕褐色,具一束细长而呈黄褐色的矛状长形冠羽,冠羽后部有更长的黑色沾辉绿色羽缘的枕冠;后颈黑色,具紫色光泽;颈侧白色,颈基皮黄色,形成一个显著的宽阔领状斑。上体羽毛呈披针状,内外翈各具一条黑色沾褐的纵纹,两者合成倒“八”字,其间羽干纹灰色并具黑色虫蠹状细斑,羽缘灰色;尾上覆羽及中央尾羽棕色,具黑色条纹和杂斑;外侧尾羽棕栗色,羽端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和黑色次端斑。脸、颏和喉部黑色,具暗绿色金属光泽,喉部光泽稍差;两翅棕褐色,肩羽和内侧飞羽黑褐色,具棕黄色羽干纹和棕黄色或棕褐色羽缘;翅上覆羽与背几同色,但更沾棕色;飞羽暗褐色,外翈具棕黄色羽缘。下体两侧与背相似,但羽形细长,且灰色较浅淡,多染土黄色,黑纹较窄;自喉至下腹中央概染栗色;下腹羽基黑褐,端部浅棕褐;尾下覆羽暗栗,具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羽端。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赤褐色。 雌性成鸟(夏羽):前额至头顶黑褐色,羽端棕褐,但头顶棕褐色浅淡;后颈浅棕褐;上体大都棕褐色,各羽杂黑褐色斑,并具浅棕褐色羽干纹;上背黑色斑纹粗大而显著,下背和腰的黑斑变小,呈虫蠹状;尾上覆羽与下背同色,但中央具粗著黑斑或“V”形黑纹,羽干纹浅栗;较长的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棕褐色,而布黑褐色斑点,羽端浅棕黄;外侧尾羽棕栗色,羽端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和黑色次端斑。头侧棕褐而杂黑褐斑;耳羽下方具一棕白色斑;眼后有一棕白色而缀黑点的眉纹,延伸至后颈;肩羽棕黑,具棕黄色羽缘,羽干纹棕白;两翅覆羽与背略同,但棕褐色较淡,黑斑较少,羽干纹棕白;飞羽暗褐色,外翈缘以棕黄色。颏、喉棕白;喉以下至下腹包括两胁,大都淡栗黄色,近羽缘处有两条黑褐色纵纹。羽缘淡栗黄略沾灰色;下腹中央浅黄白色,黑褐色纵纹变浅和短;尾下覆羽暗栗,具白色羽端和细长的黑色次端斑。 虹膜褐色:嘴黑褐色;脚及趾均绿褐色。

分布: 丽江、丽江、德钦、中甸等地,留鸟。省外见于西藏东南部,四川西部巴塘和贵州江口等地。

资料: 栖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随季节变化常垂直迁移。常见成对活动,夜间栖息在树枝上。冬季结群,在一棵树上一般可见到3—5只同栖一起,白天在灌丛草地间活动、觅食或到溪边饮水。阴天、簿雾或小雨天活动较多,晴天活动较少,常在蔽荫处休息。 勺鸡全年都能呜叫,但仅在天亮下树前或天黑上树后呜叫,鸣叫时间可持续半小时,叫声十分响亮。天亮时鸣叫次数较多;晴天比阴天鸣叫时间较长。叫声像开始学叫的小公鸡,如“KO—KO—KO……”,最后一音拖长,从树上下地后便不再鸣叫(王歧山等,1983)。雄鸟间叫声有所不同,常听到的有“ga.ga,ga,ga,ga,”及“gago,gago”两种(李湘涛,l986)。 食物以蕨类、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花、嫩叶、幼芽和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为主,也取食少量动物性食物。杨岚等(1986)剖检2胃,见有果实(1次),禾本科草片(1次),其它植物碎片(1次),全为植物性食物。 繁殖期为3月底至7月初,一雄和一雌配对,用树枝、树叶、草叶、蕨叶等筑成平浅的碗状或圆盘状的巢,巢内垫有少量树叶和羽毛,巢径20cm左右,每窝产4—9枚卵,卵皮黄色,满布深褐色细点和稀疏粗斑。据李湘涛(1986),21枚卵平均重33.2克,卵径52.2×36.2mm;雏平均体重239,体长90mm,嘴峰8mm,翅长40mm,跗蹠27mm,全身密被绒羽。 栖息地高度约海拔3000—4000m。资源现状为稀有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区系从属广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