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鹇

拉丁名: Lophura nycthemera nycthemera(Linnaeus)

目: 鸡形目

科: 雉科

属: 鹇属

特征描述: 与藏马鸡相似,全长870—1135mm。雄鸟冠羽蓝黑色;脸部裸露呈绯红色;上体白而密布黑色斜纹;.尾长,大都白色;下体蓝黑色。雌鸟通体橄榄褐色,枕冠近黑色。脚均赤红色。

亚种分布: 共14个亚种;我国有9个亚种。whiteheadi亚种:背面黑纹前细后粗,各羽仅具2道黑纹;分布于海南岛。fokiensis亚种:背羽具6—7道黑纹,肩羽有3—4道黑纹,与omeiensis亚种相似,但中央尾羽的外翈基部具斜行黑纹,有时全部为纯白色,外侧尾羽白而具黑纹;分布于福建西北部、安徽黄山、浙江,南至广东东部,与nycthemera亚种相混杂。rongjiangensis亚种:与omeiensis亚种相近,但背和腰各羽具5—6道黑纹,最外侧三对尾羽外翈全黑,内翈白色,具黑色纵纹,分布于贵州南部榕江、罗甸、册亨、西部毕节等地。云南省已录有6个亚种.

采集地: 文山平坝么店1961.6.21.;马关都龙老君山1961.6.3.;河口大围山肥猪冲l975.5.21.。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背羽与beaulieui亚种相似;肩羽具2—3道细黑纹,在外2道较粗;后颈纯白;中央尾羽末端1/2或全部纯白。

分布: 文山、马关、河口等地,留鸟。省外见于广西及广东北部。国外分布于越南东北部

资料: 白鹇主要栖息在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沟谷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和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以及竹木混交林内。以森林茂密而下木稀少的阴暗林区最多见。非繁殖季节常见数只至十几只的小群在林下活动。繁殖季节雌鸟进入孵化期时结群解体,此时可见雄鸟单独或2只结伴活动。性极机警,受惊时常急步躲入灌丛或迅速飞往远处。夜间上树栖宿。据卢汰春等(1991),指名亚种无论在觅食、喝水、漫游、夜间栖止、结群与分散以及白昼活动时间分配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律。清晨天色微明时鸡群苏醒后在树上活动数十分钟,然后陆续下树,下树后鸡群迅速离去,并开始觅食,觅食时多作无声息走动。白天的活动一般都在巢区内,有固定的方向、途径和范围。上午和下午各有一次活动高潮。白鹇的活动一般是寂静无声的,各种活动几乎都不发出声响或仅发出极低的叫声,只有遇到危险时,雄鸟才发出尖厉刺耳的“ji—go—go—go”警戒声。雄鸟警戒叫声频率范围在5—6.5千赫兹。对其它叫声的声谱分析结果说明:雄鸟发情振翅时发出轻微的“Lu,lu,lu,lu……”颤抖叫声,频率范围仅在1千赫兹以下,音量也小,发情雄鸟啄食时对雌鸟发出的召唤叫声,感觉为“gu—gu,go,go,go,go,go,go,go”,频率亦在1千赫兹以下,音量小。 白鹇的食性以植物的种籽、浆果、嫩叶等植物性食物为主,也吃少量昆虫。杨岚等(1986)剖验ll胃,见有锥栗(1次),紫葳科植物花(2次),蔷薇科野樱桃(2次),草莓(1次),樟科种子(1次),安息香科种子(1次),草根及块茎(2次),蕨类(1次),昆虫碎片(1次)和蚂蚁(1次)。植物性食物占92.4%;动物性食物占7.3%。 对广东省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指名亚种的观察表明,每年2—3月进入繁殖期,繁殖盛期在4—5月。巢筑在地面凹陷处,一般在阴暗的阔叶林内悬崖附近或混交林地面的草丛中,也有在小道旁,然而隐蔽性很好。窝卵数为6.9±1.29(4—8)枚。卵呈淡棕褐或浓棕褐色,上具白色石灰质细点。卵平均重36.4±3.00(31.1—41.5)g(n = 22)(因卵处于孵化中后期,仅供参考);大小为50.6±1.82(46.7—54.7)×38.0±0.76(36.3—39.8)mm(n = 30)(卢汰春等,1991)。1960年5月15日在腾冲大塘采集的1只雌鸟腹部具大形孵卵斑,说明白鹇在云南5月份也已产卵并开始孵化。l987年4月昆明动物园饲养的白鹇已产卵,卵形和色泽与家鸡相似,为浅棕白色,无斑。2枚卵的大小为54×41;51.5 x42mm,卵重40,45g。 白鹇换羽类型为:小翼羽和初级飞羽由内侧向外侧脱换;次级飞羽则从外侧第3枚或第4、5枚开始向内侧脱换,尚未换至最内侧羽毛时,由原开始的位置起向外脱换;尾羽几乎对称性地由最外侧向中央脱换(卢汰春等,1991)。 大灵猫、豹猫、青鼬等食肉动物是白鹇的主要天敌,成鸟亦常被捕食。苍鹰、雀鹰等猛禽对雏鸟可能有一定的危害。体外寄生虫有白鹇圆鸟虱,白鹇长鸟虱,白鹇锐鸟虱和鸡短角鸟虱等。 白鹇肉可食用,羽毛可作装饰品和美术工艺品。雄鸟羽色艳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动物园多有饲养,但数量较少。 栖息地高度约海拔500—23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区系从属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