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鹇

拉丁名: Lophura leucomelana lathami(J.E.Gray)

目: 鸡形目

科: 雉科

属: 鹇属

特征描述: 与白鹇相似,但雄性成鸟体羽几乎全黑,雌鸟大都红褐色。脚灰或铅褐色。

亚种分布: 黑鹇共9个亚种,我国有2个亚种;leucomelana亚种的胸大都灰白色,分布于西藏南部聂拉木县樟木,排龙等地。lathami亚种的胸黑色。

采集地: 贡山马库1973.5.28.。

形态特征: 雌性成鸟:头顶和冠羽棕褐,羽端沾棕黄色;上体棕褐,各羽具淡棕色羽干纹和淡灰色羽缘,并密布细的棕色虫蠹状斑纹;腰部色略浅;中央两对尾羽红褐色,亦具虫蠹状杂斑,其余尾羽褐黑色。翅上覆羽与背同色;飞羽黑褐色,外翈或多或少杂以棕黄色细小斑点。颏、喉浅灰沾棕;.下体暗褐,具白色羽干纹和浅灰沾棕的杂斑,并具较宽的灰色羽缘。该标本下胸至上腹具孵卵斑而无羽,下腹淡棕褐色,散布浅棕色斑点,近端处羽干两侧具浅棕灰色斑,尾下覆羽褐黑而具褐色羽端。 虹膜褐色;脸裸露部绯红色;嘴黄褐色;跗蹠和趾铅灰褐色。

分布: 贡山、盈江,留鸟。省外见于西藏墨脱、波密一带。国外分布于不丹、印度阿萨姆邦及缅甸北部。

资料: 黑鹇的数量稀少,在野外也很难见到。此鸟为单个在海拔2000m的阔叶林下觅食时被猎得。据记载:黑鹇分布于海拔1300—3300m的山地,也常在低山及山谷间,栖于箭竹丛及林间草丛中,成对或跟幼鸟结群活动(郑作新等,1978)。在西藏多见于海拔2100—3200m的阔叶林和林中灌丛间,常成对活动而不结群(郑作新等,1983)。据Ali & Ripley(1987),该亚种习性与其它亚种相似。早晚活动,中午则在大树的低枝上休息。分散取食时相互的联系叫声似“kurr—kurr—kurrchi—kurr”低沉的咯咯声;繁殖期雌鸟主要在傍晚上树不久和早晨下树觅食之前在树上啼叫,白天通常不叫。杂食性,喜食白蚁,甚至还吃小蛇和蜥蜴。繁殖期为2—10月,主要在4—5月和7—8月,雄鸟是明显的一妻制,并参加照顾雏鸟。雌鸟孵卵,孵化期20一21天或23—24天。我们于5月28日在贡山县独龙江西岸的马库采获的雌鸟标本腹部有明显的孵卵斑,可能是正在孵卵的雌鸟。 采集地海拔高度约l980m。资源现状为罕见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区系从属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