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Crossoptilon crosssoptilon lichiangense Delacour
目: 鸡形目
科: 雉科
属: 马鸡属
特征描述: 体形较大,体长803—1022mm。体羽大都白色,头顶具黑色短羽,头侧绯红;耳羽簇发达,突出于枕部两侧,呈白色短角状;飞羽褐色;尾羽形长,而羽枝较松散,并具绿蓝色和紫色金属光泽。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藏马鸡共5个亚种。crossoptilon亚种:胸部纯白色,两翅表面暗灰;背羽沾灰;飞羽暗灰褐色,分布于青海东南部斑玛,四川北部、西部、西南部、西藏东南部。harmani亚种;胸部暗灰蓝色,分布于西藏南部及昌都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以北,北达拉萨附近。dolani亚种:胸部淡灰色,分布于青海南部玉树一带。drouynff亚种:胸部纯白色,两翅表面亦几纯白色,背羽纯白,飞羽淡褐灰以至纯白,羽干棕褐或黑色,分布于西藏东部金沙江与怒江流域,北至四川西北部德格及青海昂欠、扎多、玉树等地。lichiangense亚种,胸部纯白色,两翅表面淡灰;背羽纯白,飞羽灰褐色。
采集地: 丽江玉湖1956.10.8.;德钦阿东l979.11.12.;中旬格咱l991.4.。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头顶密被绒黑色短羽,脸部裸出具疣状小突,呈鲜红色;耳羽簇白色,向枕部两侧延伸呈角状,但一般不超出颈项;除翅和尾外,其余体羽均白色,羽端离散呈发状,背羽有的略沾灰色;翅上覆羽近白色或灰白色;初级飞羽淡褐,外翈具灰白色宽缘,羽干淡褐或暗褐;次级飞羽亦淡褐色,外翈沾灰;翅表面几无金属光泽;尾羽基部棕灰,逐渐转为辉绿蓝色,端部深蓝紫色,具金属光泽,中央一、二对尾羽除近端外,羽支长 而稍离散,整个尾部平扁而略下垂。 雌性成鸟:与雄鸟相似,但体形稍小,脚无距。 虹膜桔黄色;嘴粉红色;跗蹠和趾红色,爪角褐色。雄鸟具距。
分布: 丽江、德钦、中甸等地,留鸟。省外分布于四川木里以南。
资料: 栖息于海拔3000m以上至雪线附近的冷杉、杜鹃和高山栎林中,也常见在林缘、灌丛和草地中觅食。据卢汰春等(1991),藏马鸡繁殖期间多见成对或单个活动,但亦有结群现象,曾见到7只亚成体结群活动。非繁殖期常结群活动,群体自小变大,至冬春季可增至50—60只。结成巨大群体是马鸡属共有的特性。另据郑作新等(1978),藏马鸡常结群游荡,约20—30只结成小群,至秋季群集更大,性不甚畏人,有时可在村寨附近活动。飞行能力差,仅短距离飞行,并常落在树上。夜间上树栖息。常在早晨或傍晚啼叫,叫声甚为宏亮,急促相连的呼呼声,间断以短促的“咯咯”声,在二三公里远处都能听到。 藏马鸡的食物以植物为主,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多吃枯叶和植物根部,春季以绿色植物的嫩枝、芽、叶为主。夏季多取食植物的茎叶,秋季多取食花蕾、果实、草籽等。幼鸟的食物以昆虫为主,随体重的增长,昆虫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江智华,1979)。杨岚等(1986)剖检l5胃,见有蜗牛等软体动物(4次),蜈蚣、马六等多足纲动物(7次),蜘蛛(1次),鳞翅目幼虫及成虫(5次),等翅目昆虫(2次),膜翅目昆虫(3次),鞘翅目幼虫及成虫(8次),双翅目昆虫(3次),革翅目昆虫(1次);蘑菇(8次),蕨类(2次),苔藓(3次),蓼科大黄属(6次),蔷薇科苹果属(8次),小蘖科小蘖(6次),禾本科草片(16次),堇菜科堇菜属果实(8次),野百合(4次),冷杉花果(2次),桔梗科植物根茎(2次),莎草科草片(1次),豆科植物叶片(3次)。动物性食物占l2.7%;植物性食物占87.3%。 藏马鸡自4月中旬开始从大群分解为小群活动,具繁殖力的成鸟再从小群分散成对活动。通常一雄配一雌。配对期间未发现雄鸟为争夺配偶而斗殴的现象。笼养条件下雄鸟间斗殴现象常有发生,有时极剧烈。巢营于岩洞中或灌丛中地面上,巢很简陋,仅在地面浅洼处,内垫以枯草和少量羽毛。每窝产卵4—7枚,卵呈椭圆形,表面光滑,呈黄褐色,无斑点。7枚卵平均重57.3(50.0—64.0)g,大小为57.0(55.0—59.0)×40.3(39.0—41.0)mm。孵卵全由雌鸟担任,孵化期至少22天(卢汰春,l986)。或营巢于云杉林中枯朽倒木下(郑作新等,1978;江智华,1979),每巢15—16枚卵,卵青灰色(江智华,1979)和卵纯色无斑,有的为土黄色,有的为青灰色,56个卵平均重63.9(59.3—67.8)g,大小58.4(55—65)×44.1(44—45.4)mm(郑作新等,1978)。藏马鸡体大肉多,是产区的主要狩猎鸟类之一。 栖息地高度海拔2750—3500m。资源现状为稀有种,属世界濒危鸟类之一,国家ll级重点保护鸟类。区系从属西南山地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