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Lophophorus sclateri orientalis Davison
目: 鸡形目
科: 雉科
属: 虹雉属
特征描述: 体形较红腹角雉稍大,全长达580—670mm;雄鸟上体大都呈金属蓝绿色,下背以下纯白;尾棕而具白端;下体纯黑。雌鸟上体大都黑褐色而具棕黄色纵纹和横斑,下背至尾上覆羽污白密杂褐色横纹;尾羽黑褐具近白色横斑和羽端。
亚种分布: 据Ali & Ripley(1987),Delacour(1957)和Peters(1934),白尾梢虹雉无亚种分化,而Howard & Moore(1984)和郑作新(1987)均记为白尾梢虹雉分为2个亚种,我国均有分布。sclateri亚种:雄鸟白尾梢较长,6♂♂平均长度达25.5(20一28)mm雌鸟嘴峰亦较长,3♀♀为34.2(32.5—35.0)mm;分布于西藏南部丹巴江上游山脉。orientalis亚种:雄鸟白尾梢较短,9♂♂平均长度为16.2(10.5—20)mm;雌鸟嘴峰亦较短,3♀♀为29.1(28.5—30.5)mm。
采集地: 贡山:东哨房1973.6.11.,西哨房1973.6.9.,巴坡三队l973.11.12—19.;碧江碧罗雪山l978.5.26.,l978.7.1.;腾冲大塘l974.10.15.。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鼻孔下缘具黑色短绒簇羽;额基、眼先和脸部裸露,眼周后缘围以黑色绒羽,呈半圆状;脸部裸区后缘黑色,并闪蓝绿色金属光泽;头顶羽冠短而卷曲,闪铜绿色金属光泽;后颈和颈侧红铜色;上背和肩羽深蓝绿并具紫铜色光泽;下背、腰及尾上覆羽纯白色,较短的尾上覆羽的羽干纹黑褐色;尾羽棕色,基部黑而具白斑,羽梢白色;翅上中、小覆羽青铜色闪红铜色金属光泽,大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与上背相似,但绿色光泽较著;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黑色,外翻边缘略闪暗绿色光泽;颏、喉、胸和腹部及尾下覆羽纯黑色,稍具紫蓝色光辉。 雌性成鸟:头顶黑褐色具近白色纵纹;上背和翅上覆羽及内侧次级飞羽黑褐色,具棕白或棕黄色中央纵纹和横斑;下背至尾上覆羽淡棕白,满布褐色横斑。初级飞羽黑褐色,外翈边缘略缀棕黄色斑;外侧次级飞羽与初级飞羽相似,但棕黄色斑较多;头侧和颈侧暗褐色,杂棕色斑;颏和喉棕白;胸、腹部黄褐色,密布黑褐色虫蠹状细斑;尾下覆羽黑褐色具棕白色横斑;尾羽黑褐,具棕黄色或棕白色横斑,羽梢白色。 虹膜褐色;嘴角褐色(雄鸟)或黄角色(雌鸟);跗跞和趾绿褐色;雄鸟脸的裸出部亮钴蓝色;脚具一短距。
分布: 腾冲、泸水、贡山、丽江、福贡等地,留鸟。国外见于缅甸东北隅与我国接壤地区。
资料: 白尾梢虹雉栖息于杉树苔藓林,杜鹃林和竹林地带。繁殖期多单独活动。在高黎贡山的冬季曾见9只的群体(杨岚,1989)。据卢汰春等(1991),白尾梢虹雉时结成小群活动,但群体结构松散。白天觅食时有时数只个体集中在数百平方米的地域内,夜晚多独栖,多在低矮的枝条上或岩石边过夜。在碧罗雪山白尾梢虹雉有季节性迁移,而高黎贡山的个体则基本上在冬季仍处于其夏季所在的高度上,这主要是由于碧罗雪山过于陡峭,冬季的虹雉多聚集在山坳里。 雄鸟的叫声似“唉哦……,唉哦……”,与孔雀叫声相似;雌鸟叫声象鸭,似“Guli……,Guli”(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l980)。据郑作新等(1987),叫声单调,若沙哑的“gha”声,象家鹅一样,故当地群众称之为雪鹅。 食物以野百合、蕨根、竹叶、草根及其幼嫩叶片等为主(杨岚,1989)。剖验4胃,见有核果(1次)、野百合(2次)、蕨根(1次)、箭竹叶片(1次)、莎草根及叶片(2次),全为植物性食物(杨岚等,l986)。觅食时以嘴挖掘,未见用脚刨食。l974年7月在腾冲大塘捕得两只雄鸟,喂给米饭、包谷和蔬菜达两月余(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l980)。 据卢汰春等(1991),在云南白尾梢虹雉的繁殖期多见于海拔3400m以上的地带,繁殖时间在4月中旬至6月上、中旬。巢营于树洞内或倒木下,每窝产卵2—5枚。另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1980),1973年5月1日采集的l只雄鸟,睾丸量度为26×12mm。据访问,每年4月产卵,每窝l0—12枚,似鸭蛋大小,筑巢于岩石缝隙中。卢汰春等(1991)在野外调查中发现,白尾梢虹雉每年参与繁殖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甚小,仅见到不及20%的雌体带有雏鸟。在碧罗雪山观察的6—7只雌体中,仅见到l只带有4只雏鸟。对5只非繁殖雌鸟的解剖表明其卵巢均为暗青紫色,未见发育的卵泡。高黎贡山的情况亦基本相同,所观察的5—6只雌体中,仅l只带有雏鸟。 对碧罗雪山白尾梢虹雉染色体组型的研究结果表明:2n=82。1号染色体是最大的,为一对近中着丝粒染色体。性染色体2为中着丝粒,中等大小,W为近端着丝粒。第5号染色体具明显的短臂。其它染色体(2—4号和6—40号)均为端着丝粒染色体(卢汰春等,1991)。 据卢汰春等(1991),1985年5—8月在云南所做的数量统计表明,在碧罗雪山的群体密度为1对/l.0—1.2平方公里,而高黎贡山的群体密度为l 对/0.8—1.0平方公里。 栖息地高度约海拔2500—4200m。资源现状为稀有种,属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区系从属西南山地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