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胸竹玛

拉丁名: Bambuscola fytchii fytchii Anderson

目: 鸡形目

科: 雉科

属: 竹鸡属

特征描述: 体形大小与鹧鸪相似;头顶棕褐,上背和翅上覆羽橄榄灰,羽端中央具栗色和黑色斑纹;胸棕红,满布棕白色点斑;腹部棕白色,两侧具粗著的黑斑。雄鸟眼后纹黑色,雌鸟为棕色,余部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共2个亚种,我国仅指名亚种。

采集地: 昆明西山谷律1986.6.18.,l986.12.24—27;新平大象场l977.1.3.;景东:董家山l957.2.1—3.28.,林街l964.7.31—8.1.,l976.11.11.,灰窑1957.3.13.,温卜l964.8.26.,前所l957.3.30.,老龙箐195.7.1.29.,磨刀河1964.8.16.;镇沅县城郊1960.5.15.;沧源斑洪l964.6.10.;腾冲:腾冲坝l960.4.2.,马站l966.5.17.;文山平坝么店l961.6.24.;屏边照碧山1985.5.6.;绿春黄连山1972.3.29.;潞西:三台山l962.4.10.,遮放1962.3.30.,勐旺l965.3.6—18.;盈江:城郊1960.5.23.,芒线l965.5.6.;泸水片马l974.1.25.。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头顶至枕部棕褐色;眉纹淡棕白,眼后纹黑色,均延展至颈;颏、颊、喉及前颈浅棕黄;后颈栗棕色;上背、翅上覆羽、三级飞羽橄榄灰,羽端中央具三角形黑色端斑和“V”形栗色次端斑;下背至尾上覆羽橄榄褐,密布暗褐色细小虫蠹状斑纹,尾上覆羽还缀近灰白色斑点;中央尾羽棕红色,具淡棕色波形带斑和黑褐色虫蠹状斑纹,外侧尾羽暗棕红色;初级飞羽和覆羽亦红棕,端部渲染暗褐色;次级飞羽红棕色,外翈和端部杂褐色和淡棕白色虫蠹状斑纹。前胸棕红色,满布棕白色点斑;后胸、腹部、两胁和尾下覆羽淡棕白,除腹部中央和肛周外,均具粗著的黑色横斑和点斑。 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眼后纹呈棕色,有时杂有黑点;下体黑斑较少;跗蹠无距。 虹膜棕黄色或红褐色;嘴黑褐色;脚褐沾绿色,爪黄。 雏鸟:据l986年7月10 日采自昆明西山谷律的标本记述:头顶至枕部棕红色;上背、肩、翅上小覆羽黑褐色,具浅棕色羽干纹,纹端澎大;下背至尾上覆羽黑褐色;脸侧浅棕黄;飞羽外翈棕黄色,具黑褐色虫蠹状斑纹,内翈黑褐色;最内侧次级飞羽和翅上覆羽均具端部澎大的棕黄色羽干纹。颏、喉淡棕白色;腹浅棕黄色;胸腹两侧暗褐并具棕白色端部澎大的白色羽干纹和斑纹;覆腿羽棕褐色,杂暗褐色横斑;尾羽暗褐,斑杂浅棕黄色。 虹膜浅褐色;眼周淡皮黄色;上嘴基部黑褐色,嘴端浅褐;脚肉褐色。

分布: 昆明、新平、思茅、景东、镇沅、沧源、耿马、腾冲、文山、绿春、蒙自、屏边、宾川、漾濞、盈江、潞西、泸水等地,留鸟。省外见于四川西南部和贵州西南部。国外分布于越南、缅甸等地。

资料: 栖息于山坡次生混交林下的灌丛或稀树草丛、竹林等地,有时也到山坡耕地觅食,其栖息地大都靠近农田。虽称竹鸡,但活动并不只限于竹林之中。棕胸竹鸡性喜结群,除繁殖期外常结成l0只左右的家族群活动。白天常见在山坡耕作地边缘的草地上觅食,夜晚则数只相依停栖在低的大树枝或竹枝上。据笼养观察,相互间的距离依天气和季节情况略有变化,冬天和较冷的天气,相互间紧靠在一起,夏天和气温较高的天气,相互间略有空隙,甚至分栖在不同的枝条上。常发出响亮而急促的类似”Pishup,Pishup,Pishup……Pishup”的叫声。这种叫声一年四季均有,但繁殖期的鸣叫频次较其它时期频繁。每日的呜叫次数以早晨6—9时为最多。 性杂食,以各种植物叶、种子、果实和小麦、稻谷等为主.也取食蜘蛛、蚂蚁、蠕虫、蜗牛及其它昆虫等。剖验15胃,其中动物性食物占胃内容物的9.0%,植物性食物占51.4%,其余为砂砾。 繁殖期一般为3—7月,在此期间越冬群体逐渐分解,变为成对活动,并开始发情交配,鸣叫次数逐渐增加,雌雄鸟均参加鸣叫。雌鸟产卵通常在4月至7月末,有时也晚至9月。巢通常营于灌丛或草丛中,较为简单。1988年5月25日在昆明市西郊发现一巢仅在地面上扒一个l6×15×3.1(cm)的圆形坑,内有少量枯叶。每窝数卵通常4—5枚。卵皮黄色,4枚卵的平均大小为39.65(38.7—41.2)×29.83(29.5—30.3)mm。人工饲养条件下5—6月产卵,5枚卵平均重18.7(18.0—19.4)g,大小为37.66(37.0—39.0)×29.86(29.0—30.3)mm,孵化期20天。雏被绒羽,体色主要为棕黄色;头顶及枕部棕红色,背部具黑褐色纵纹;下体淡棕白;虹膜褐色,眼周淡皮黄色,上嘴基部黑褐,嘴端淡褐色;脚肉褐色。9只雏鸟的量度为:体重l2.11(9.9—14.1)g,体长67.1(64—70)mm,嘴峰73(70—76);翅长17.9(17.0—18.5)mm;尾长6.5(6.0—7.3)mm,跗蹠17.9(17—18.7)mm(杨哓君,1991)。 肉味鲜美,在云南省分布较广,数量较多是很有价值的狩猎鸟。 栖息地高度海拔800—2500m。资源现状为优势种。区系从属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