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苇鳽

拉丁名: Ixobrychus cinnamomeus(Gmelin)

目: 鹳形目

科: 鹭科

属: 苇鳽属

特征描述: 体形较前两种苇鳽稍大,翅长18♂♂l48(132—156),9♀♀l46(140一150)mm;前额、头顶及整个上体概呈栗红色;下体皮黄色。

亚种分布:

采集地: 昆明花红洞l974.7.13.;新平者龙l977.10.8—9.;石屏异龙湖1983.12.12.,l985.6.13.;河口南溪l985.5.14.;双江鱼种场1976.5.7.;腾冲和顺乡1984.5.14.;盈江l960.5.18.;文山县城郊1961.6.14.;马关都龙l961.6.11.;勐腊曼粉l982.4.30.;勐海县城郊1983.6.8.。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夏羽):前额、头顶至后颈及整个背部均栗红色,翅上覆羽稍浅淡,稍沾栗黄色;飞羽亦栗红色,羽干栗褐色;后颈两侧具白斑;颊部、耳羽亦呈红色;颏、上喉淡棕白,下喉及胸、腹皮黄色;颏、喉中央条纹棕褐色,向后伸达前胸;前颈基部两侧被黑褐色长羽,羽缘皮黄色;翅下覆羽淡皮黄色,大覆羽和腋羽淡栗红色;下腹部及尾下覆羽亦淡皮黄色。 雌性成鸟:前额、头顶和背部栗褐色,前额渲染黑褐色;肩羽亦栗褐色,并缀棕黄色狭缘;翅上覆羽、飞羽和尾羽栗红色;大、中覆羽边缘满布暗褐色和皮黄色相间的齿状斑;下体皮黄色,满布栗褐色纵纹。 幼鸟:前额、头顶至后颈、背部、肩羽和翅上覆羽黑褐色,羽缘棕黄色,呈斑驳状;飞羽栗红色,羽干黑褐,内(甲+羽)和羽端渲染黑褐色,次级飞羽端缘棕黄色;下体满布栗褐或黑褐色纵纹。 虹膜橙黄色;眼先裸露,幼鸟呈淡紫红色,成鸟淡黄绿色;嘴峰黑褐,基部和下嘴黄褐色;跗蹠黄绿色。

分布: 昆明、玉溪、昭通、文山、保山、德宏、临沧、西双版纳、红河等地州,几遍及全省,夏候鸟或旅鸟。省外分布于广东、海南岛、台湾等地,留鸟;辽宁、河北、河南、安徽、陕西、四川、贵州、广西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候鸟。国外分布于日本琉球群岛、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等地。

资料: 多见单个栖息于水稻田和河流、水库、湖泊等水域边缘的芦苇、草丛之中,涉足浅滩草丛或秧苗丛中觅食。剖验3胃,l胃中全是昆虫碎片和幼虫,l胃中见有蛙和鳝鱼残体,另1胃中全是小鱼。6月11日在滇南马关采集的1只雄鸟,睾丸已显著膨大。1977年10月8—9日在滇南新平打雀山,黑夜用灯光张网诱捕,捕获6只,全 为雌鸟和幼鸟。繁殖期5—7月,巢营于芦苇和草丛中近地面处,每窝产卵4—6枚(蔡 其侃,1987)。《海南岛的鸟兽》一书中记载,5月间在海南岛昌江县采得2巢,巢筑于稻 田边的大芒丛中,巢离地190cm,巢形简陋,用芒叶、草茎,竹枝等构成,一巢内有幼鸟 4只,卵1个。卵呈椭圆形,白色,量度为32×25mm;另一巢内有幼鸟3只,刚学飞翔。 云南省分布于海拔l60—21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