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Coturnix chinensis chinensis(Linnaeus)
目: 鸡形目
科: 雉科
属: 鹑属
特征描述: 体较鹌鹑为小,尾短。雌雄异色;雄鸟羽色鲜艳,喉黑色,围以白色;胸部蓝灰色,腹至尾下覆羽栗红色。雌鸟羽色与鹌鹑相似,但胸和两胁淡棕并具黑褐色细横斑。
亚种分布: 共9个亚种,我国仅有指名亚种。
采集地: 绿春大风丫口1987.10.22.;元阳l961.5.14.。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头顶至后颈羽基黑褐色,羽缘暗棕褐,稍显鳞斑状;头顶中央有一条狭细的浅黄褐色纵纹;前额、眼先、眉纹及颈侧蓝灰色;眼先下缘从鼻孔至眼具一细白纹;颚纹白而宽阔;肩、背、腰羽及尾上覆羽暗棕褐色,杂以黑色虫蠹状细纹和横斑;背羽和腰羽常具浅黄白色矛状羽干纹;尾羽栗红色,中央尾羽渲染蓝灰色。初级飞羽、初级覆羽、小翼羽和外侧次级飞羽灰褐色而无斑;内侧次级飞羽和覆羽淡棕褐色,布以黑褐色斑纹,羽端缀以蓝灰色,外翈羽缘棕栗色。颏和上喉黑色,下喉白色,后缘以黑色,形成明显的白色领斑。前胸和两胁蓝灰色;腹部中央至尾下覆羽栗红色;腋羽白,羽干纹略显银灰色;翅下覆羽灰褐色。 雌性成鸟:头顶至后枕黑褐色,羽端狭缘黄褐色,头顶中央贯以狭窄的亮黄白色纵纹;眉纹淡棕红色;颊部、耳羽和颈侧淡棕黄色,并杂以黑色点斑;背羽棕褐色,杂以黑褐色横斑,并具亮棕白色矛状羽干纹;腰至尾上覆羽及尾羽亦棕褐色,布以黑色虫蠹状横纹和块斑,具较宽阔的亮棕黄色矛状羽干纹;翅缘淡棕白色;外侧飞羽和外侧覆羽浅灰褐色而无斑;内侧次级飞羽和内侧覆羽杂以黑色虫蠹状横纹,羽干纹浅棕黄色。颏、喉和前颈浅棕白色;胸、两胁及尾下覆羽浅棕黄色,具黑褐色细横斑,下胸的横斑变细;腹部浅棕白色。 虹膜朱红或深红色(雄鸟)或褐色(雌鸟);嘴黑色,边缘略浅淡;跗蹠和脚鲜黄色,爪鲜褐色。
分布: 新平、金平、绿春、元阳,留鸟。省外见于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等地。国外分布于印度至马来西亚,印度支那地区。
资料: 蓝胸鹑通常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河边草地和沼泽高芦苇内,亦常到竹林和稀疏的矮树丛下,但不在树林间。常由若干独立的家族聚集在短距离的范围内游荡,飞翔快速,沿直线低飞。当受惊时,飞很短距离后,即落入草丛中,难以逐出。 据郑作新等(1978),蓝胸鹑雌鸟对雄鸟和幼鸟常发出温和而双声的呜叫,似“ti—yu,ti—yu”声;受惊时,雌雄快速地重复地发出低声的惊叫。魏天吴等(1989)报道:诱捕的蓝胸鹑雄鸟在饲养中常于夜间。0一3时,中午12—14时呜叫,鸣声3声连续,等长,尖利,似人吹树叶声。第3声稍低,并带有“丝”音,整个叫声似“ji—ji—ji—”声。每次鸣叫历时1秒钟,大约隔5分钟叫1次。 繁殖期不固定,随地区不同而有变化(All and Ripley,l987)。在广东,7月间可见巢卵;巢置于地面的凹窝内,内置一些干草和落叶等,卵呈浅橄榄褐色(郑作新等,t978)。魏天昊等(1989)在广西北海考察时,在10月15—17日夜间用灯光诱捕到4只雌鸟,其中的1只l0月16日在存放的布袋内产1枚浅灰绿色的蛋,蛋重5g,蛋径26×18mm,显著较鹌鹑蛋为小,存放半月后,蛋色变为浅灰褐色。据Ali & Ripley(1987),蓝胸鹑孵化期为16天,仅雌鸟孵卵,双亲均参加育雏。 蓝胸鹑晨昏间多在空旷地寻食谷粒,草籽等,也吃昆虫、蜘蛛,特别是白蚁(郑作新等,1978)。吴至康等(1986)剖验l胃,胃内有杂草种子和少量稻谷。 栖息地高度海拔1400—1650m。资源现状为稀有种。区系从属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