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头鹦鹉

拉丁名: Psittacula himalayana finschii(Hume)

目: 鹦形目

科: 鹦鹉科

属: 鹦鹉属

特征描述: 额无黑色带斑;雌雄鸟头部均呈铅灰色;胸部非红色。

亚种分布: 有2亚种,我国仅l亚种。

采集地: 新平者龙1977.10.4.,ll.17.;景东:城郊1964.7.16.,林街l964. 7.31.;灰窑l964.9.9.;永德德党l964.8.13.;保山坝湾l965.6.21—24.;丽江鲁甸1956.8.27.;元阳果统l961.5.17.;景洪橄榄坝1960.4.28.;勐腊l959.5.30.;漾濞l960.7.11.;剑川沙溪l966.7.1.;剑川县城金华山1984.6.28—30.;碧江匹河1978.8.11—13.;贡山:城郊1973.7.3.,双拉洼1973.6.9.,马库l973.5.23.。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整个头部铅灰或淡石板灰色,颈侧及后颈环绕一铜绿色领环;上体余部黄绿色;中央尾羽基部绿色,中段淡蓝紫色,末段则紫黄色;外侧尾羽内翈和端部暗黄色,其余部位淡紫蓝、紫绿以至绿色。飞羽外翈的绿色较背部为暗,具淡黄色的外缘,而内翈褐色,羽端绿色;翅上中覆羽具一暗红色块斑。颏、喉黑色;颊下具一黑带;耳后有一黑线;白喉部以后的下体几呈淡辉绿色,仅肛周、尾下覆羽及尾羽底面呈蛋黄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粉蓝绿色。 雌性成鸟:与雄鸟基本相似,但无栗红色翅斑;尾亦较雄鸟更短。 雄性幼鸟:依l973年5月底至7月初采自贡山的标本。头及头侧暗绿,或沾灰;后颈具翠绿色领环;上体及两翅内侧草绿色,第l枚初级飞羽外翈和其余飞羽的内翈概呈褐色,后者的外翈与初级覆羽更显绿色;初级飞羽狭缘以黄色;5月的一幼鸟中央尾羽尚未长出;6月一幼鸟中央尾羽基部绿色,向端部渐转蓝,仅在先端约1厘米处缀黄;7月所获幼鸟,中央尾羽长于前者,色较浅,先端l/3处沾黄,其余尾羽绿色,内翈淡绿黄色;下体粉绿色,眼先至颊暗灰。 虹膜乳白至黄色;上嘴珊瑚红至朱红(♂)或黄褐色兼有橙黄(♀),尖端黄白色;下嘴橙黄色;脚褐绿色,剥制标本呈暗褐色。

分布: 昆明、新平、景东、永德、耿马、双江、保山、腾冲、丽江、金平、元阳、景洪、勐腊、剑川、漾濞、德宏州、瑞丽江与怒江之间地带、贡山、丽江,留鸟。国内还见于四川西部康定、会东。该亚种国外分布由印度、阿萨姆南部经缅甸至中南半岛。

资料: 灰头鹦鹉春、夏季节多单只或成对活动于山谷雨林或稀树阔叶林内,秋、冬季节则数十只结群活动。觅食各种野果、种子,也吃玉米或在果园盗食苹果。1984年6月底,在剑川县城附近的金华山下苹果园中曾见几十只灰头鹦鹉结群啄食尚未成熟的苹果。看园人轰赶便飞至附近的大树上停息,随后又飞入果园啄食。几天后,一园苹果,毁损近半。该种在国内繁殖情况不详,但5—7月上旬在云南均能采获幼鸟。 栖息地高度海拔600--30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种类。区系从属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