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斑鸠

拉丁名: Oenopopelia tranquebarica humilis(Temminck)

目: 鸽形目

科: 鸠鸽科

属: 火斑鸠属

特征描述: 体形较小,翅较长而尾较短;后颈具一半圆形黑色领斑。雌雄羽色不同。雄鸟头部、下背至尾蓝灰,上体余部和胸、腹则为葡萄红色;雌鸟通体近似土褐色。

亚种分布: 计有3个亚种,我国仅分布1亚种。

采集地: 嵩明1985.9.;景东:城郊1964.9.22.,螃蟹井1957.5.8.;耿马孟撒1964.5.1.;双江l964.7.4;屏边大围山l985.4.21.;河口l960.9.17.;景洪橄榄坝1960.5.7.;勐海大勐龙1960.1.25.;元谋物茂l969.6.17—18.;碧江l978.6.11.;贡山巴坡l973.5.13—17.,l990.9.27.。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整个头部蓝灰,额和颏部稍浅;后颈基部有一黑色领圈向下延至颈侧,形成半圆形领环;肩、上背和两翅覆羽均葡萄红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暗蓝灰色;中央尾羽与腰同色,其余尾羽灰黑并具宽阔的灰白色端斑,最外侧尾羽的外翈转为白色;飞羽和初级覆羽黑褐,最外侧3枚初级飞羽外蹠具灰白色狭缘。下体除颏、上喉、肛周、两胁及覆腿羽外,与背同色,但色泽稍浅;腋羽、两胁及覆腿羽蓝灰,由肛周至尾下覆羽渐变为白色。 雌性成鸟:上体概呈暗土褐色,头顶褐色较淡而沾灰,额部尤然;颈基的黑色领环不如雄鸟鲜明,腰部也略渲染蓝灰;下体浅土褐色,略渲染粉红色泽;颏和上喉污白;肛周和尾下覆羽转为蓝白色。 虹膜暗褐;嘴黑,基部色泽稍浅;跗蹠暗红褐,爪黑褐色。

分布: 昆明、嵩明、永善、昭通、寻甸、景东、双江、耿马、沧源、腾冲、保山、丽江、河口、蒙自、屏边、景洪、勐海、元谋、盈江、丽江、贡山,留鸟。具垂直迁移特性。省外分布于南方各省区;国外遍布于中印半岛、中南半岛及菲律宾北部。

资料: 常结群活动于开阔田野、村庄附近,喜停息在电线或大树的枯枝上。主要以农作物和其它植物种子为食,兼食少量昆虫。曾剖检2鸟胃,食物为稻谷和玉米。据中国动物志记述,其巢置于灌丛的乔木上或在稀疏的树林里,巢通常只用少许叶柄和藤条交搭成平台状,产卵2枚,呈白色。 火斑鸠肉味鲜美,云南许多地方有狩猎火斑鸠的习惯,在数量较多的地方,可适当猎取以供食用,亦能抑制其对农作物的危害。 栖息地高度海拔100--21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区系从属广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