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头绿鸠

拉丁名: Treron pompadora phayrei(Blyth)

目: 鸽形目

科: 鸠鸽科

属: 绿鸠属

特征描述: 与厚嘴绿鸠相似,但嘴基柔软部分发达;尾几成凸形,中央尾羽皆绿;雄鸟翅及背上均有栗色;上胸有一不清晰的环形橙黄色羽区。

亚种分布: 据Howard and Moore(1984),灰头绿鸠有9个亚种,我国只分布1亚种。

采集地: 景洪橄榄坝l960.5.11.;勐腊l958.11.14.。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前额至枕苍灰,前额色泽较浅;后颈至上背暗绿色,下背和肩浓紫栗色;腰暗绿,向后渐变为黄绿;尾羽橄榄绿,外侧尾羽具灰白色端斑和黑色次端斑;翅上小覆羽浓紫栗色与肩、背同色区相连;翅余部黑色,部分中覆羽及最内侧飞羽沾灰绿色并具宽阔的亮黄色外缘,大覆羽及外侧次级飞羽具狭形的黄色外缘,初级飞羽具极窄的白色外缘;头侧、颏、喉和前颈均亮黄绿色;上胸橙黄色,在胸部形成半环状;下体余部黄绿色,体侧色较暗;尾下覆羽棕栗;尾底面基段黑色,端段黑白色;翅底面和腋羽灰色;覆腿羽基部淡黄,端部暗绿。 雌性成鸟:近似雄鸟,唯上体橄榄绿代替了雄鸟的栗色部份,尾下覆羽黄棕色,杂以暗绿色宽条纹。 虹膜外圈粉红,内圈淡蓝;眼周裸区淡蓝色;嘴角灰;跗蹠洋红色。

分布: 西双版纳景洪、勐腊等地,留鸟。国外分布于孟加拉国、印度东北部,南至缅甸掸邦、老挝和越南。

资料: 多结小群活动于热带山地雨林或村寨附近的大榕树上,通常在高大乔木上活动,有时也栖息于灌丛间,但几乎不下地。主要以野果为食,取食时甚为喧闹,中午气温升高时多匿于枝叶丛间休息。取食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进行。在取食期间,还去溪流或水塘处饮水。据郑作新等(1991),繁殖期自12月至次年8月均有记述,迟延者可能年产两窝卵;巢筑于竹林间的竹桠上、乔木或灌木的枝桠间,或在山坡耕地旁的灌木丛中。巢甚为简陋,一窝产卵2枚,呈白色,孵化期与其他绿鸠大致相同。 栖息地高度海拔500--650m。资源现状为稀有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种类。区系从属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