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嘴绿鸠

拉丁名: Treron curvirostra nipalensis(Hodgson)

目: 鸽形目

科: 鸠鸽科

属: 绿鸠属

特征描述: 嘴短而粗厚,基部柔软,上嘴角质嘴甲伸至额基;第3枚初级飞羽内翈有凹入处;雄鸟背和翅上有栗紫色羽区;尾下覆羽桂红。雌鸟上体无栗紫色;尾下覆羽皮黄,翅上黄斑显著。嘴基两侧鲜红在野外易与其它绿鸠区别。

亚种分布: 据Howard & Moore(1984),厚嘴绿鸠共有10个亚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国内有两个亚种。nipalensis亚种与hainana两亚种的区别在于:前者头顶至枕大都呈较纯的蓝灰色,嘴的厚度一般较小;后者头顶灰色多沾绿色,枕部大都呈污绿色,嘴的厚度一般较大;前一亚种分布于云南、广西、喜马拉雅山区、印度及中南半岛,而后一亚种仅分布于海南岛。

采集地: 新平者龙1977.11.23.;景洪:小勐养l960.3.18.,橄榄坝1960.4.12.;勐腊:城郊1959.4.28—5.3.,旧寨l959.4.19.,曼粉l959.7.13.,l982.4.26—27.,勐仑曼岗l959.3.17—19.,曼帕l959.5.18.。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额浅灰蓝色;头顶和眼先灰色;颈侧、后颈、上背、下腰至尾上覆羽橄榄绿色,尾上覆羽渲染更多黄色;背和肩栗紫红色;中央尾羽橄榄绿,外侧尾羽灰色或沾绿色,尾羽中央具一黑色横带斑,且愈向外侧愈宽,端部淡蓝灰;小覆羽栗紫色;最内侧几枚飞羽和靠近栗斑的覆羽橄榄绿,其余飞羽和覆羽黑色,外侧3枚飞羽具细狭的黄白色羽缘,外侧覆羽具宽阔的黄色外缘。下体基色为橄榄绿色,胸部渲染黄色,以体侧较暗,覆腿羽、肛周各羽杂以白色;尾下覆羽肉桂色。 雌性成鸟:近似雄鸟,但无栗紫色羽区,通体橄榄绿色,尾下覆羽淡黄白色,最长者具橄榄绿色横斑,短者基部绿色。 虹膜外圈橙红色,内圈灰蓝,眼周裸区铜绿;嘴淡黄绿或铅白,基部两侧珊瑚红;跗蹠珊瑚红色。

分布: 新平、思茅、龙陵、景洪、勐腊等地,留鸟。国内还见于广西。国外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区、印度及中南半岛。

资料: 厚嘴绿鸠多栖息于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大多十只集群在无花果属(Ficus sp.),大树或高山榕上取食果实,边吃边发出“咕咕”的叫声。若无惊扰,饱食后便隐匿于枝叶间休息,黄昏后方才离去,在密林深处夜栖,翌日清晨再度返回取食,直到果实吃完后方离去。鸣声与其它绿鸠相似,极不易从叫声上加以区别。 栖息地高度海拔400--8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种类。区系从属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