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 intermedius(Kinnear)
目: 咬鹃目
科: 咬鹃科
属: 咬鹃属
特征描述: 雄鸟:头部、颈部、喉及胸暗红,胸部有时具白色胸带;上体余部锈褐色;两翅黑褐,翅上覆羽及内侧次级飞羽具狭窄的白色横斑;中央尾羽栗色,具黑色端斑;外侧尾羽黑褐,最外侧3对尾羽具大型白色端斑;腹及尾下覆羽鲜绯红。雌鸟:头、颈、背、腰、喉、胸均锈褐色,翅上横斑棕黄色,余与雄鸟相同。
亚种分布: 全世界共有10亚种(Howard&Moore,1980),据关贯勋(1986),中国有7亚种,而郑作新(1987)仅录5亚种。hainanus亚种为国内所有亚种中体形最小者,翅长24舍旱为132—142mm,仅见于海南;yamakanensis亚种体形较大,但较helenae亚种稍小,翅长28舍旱为150—158mm,雄鸟头顶红色较少,分布于江西东南部、福建、广东、广西;其余3亚种在云南均有分布。
采集地: 澜沧营盘1966.5.4.;景洪曼点l989.3.25.;勐腊:城郊1958.11.6.,1960.2.17—3.11.,曼帕l959.5.13.,曼将l967.4.18.,龙林l959.5.13.;勐海勐宗l989.2.26.;绿春哈德l972.4.20.;河口大围山1975.5.15.
形态特征: 本亚种的翅上覆羽及内侧次级飞羽的白色(雄鸟)或棕黄色(雌鸟)横斑较细,与helanae亚种相似,可与横斑较粗的erythrocephalus亚种相区别;体形较helanae亚种略小,雄鸟头顶及胸部渲染紫褐色较erythrocephalus亚种为多,但较helanae亚种为少;颜色较erythrocephalus亚种为暗,但较helanae亚种为鲜亮。
分布: 思茅、澜沧、景洪、勐腊、绿春、河口、金平等县,留鸟。国内尚见于广西西南部。国外分布于老挝北部。
资料: 多见单个或成对活动于常绿阔叶林中,好静栖,不善鸣叫。剖检4月采自滇西的3鸟胃,胃内有鳞翅目幼虫、膜翅目蜂类、植物种子和朽木屑。1960年4月20日采自耿马孟定的一雌鸟,卵巢已开始发育,可见较大的卵泡。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300—22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