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咬鹃

拉丁名: 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 helenae Mayr

目: 咬鹃目

科: 咬鹃科

属: 咬鹃属

特征描述: 雄鸟:头部、颈部、喉及胸暗红,胸部有时具白色胸带;上体余部锈褐色;两翅黑褐,翅上覆羽及内侧次级飞羽具狭窄的白色横斑;中央尾羽栗色,具黑色端斑;外侧尾羽黑褐,最外侧3对尾羽具大型白色端斑;腹及尾下覆羽鲜绯红。雌鸟:头、颈、背、腰、喉、胸均锈褐色,翅上横斑棕黄色,余与雄鸟相同。

亚种分布: 全世界共有10亚种(Howard&Moore,1980),据关贯勋(1986),中国有7亚种,而郑作新(1987)仅录5亚种。hainanus亚种为国内所有亚种中体形最小者,翅长24舍旱为132—142mm,仅见于海南;yamakanensis亚种体形较大,但较helenae亚种稍小,翅长28舍旱为150—158mm,雄鸟头顶红色较少,分布于江西东南部、福建、广东、广西;其余3亚种在云南均有分布。

采集地: 泸水:片马l974。1.29.,姚家坪1974.2.5—7.;腾冲:大塘1965.6.4.,冷水河1965。5.30.;龙陵小黑山1965.5.30..盈江大南俄1965.4.12.。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头、颈暗红;嘴须发达,呈黑色;上体余部锈褐,腰及尾上覆羽转成锈黄色,较为鲜亮;中央尾羽暗栗红,具黑色端斑;外侧尾羽黑色,近中央两对尾羽基部多少沾栗色,余部纯黑;最外侧3对尾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两翅黑褐,翅上覆羽及内侧次级飞羽外翈均具细狭的白色波形横纹,初级飞羽外翈缘以白色,内侧飞羽基部具白斑;颏、喉暗褐沾红,颏部有一撮须状羽向前弯曲;胸与头、颈同色;下胸具一白色胸带,但有的标本不甚明显;下体余部鲜绯红色。 雌鸟:头、颈、喉、胸与背部同为锈褐色;翅上横斑棕黄色,余部与雄鸟相似。 虹膜红色,眼周粉蓝色;嘴角黑;跗蹠和趾肉棕,爪褐色。

分布: 国内仅见于云南省盈江、龙陵、腾冲、泸水等县,留鸟。国外见于缅甸北部。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