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鹞

拉丁名: Circus aeruginosus aeruginosus(Linnaeus)

目: 隼形目

科: 鹰科

属: 鹞属

特征描述: 体形较前两种稍大,翅长3♂♂403.3(390—410),10♀♀411.8(380一450)mm(郑作新等,1963);第5枚初级飞羽的外翈具缺刻;嘴峰从蜡膜前缘量起超过 20mm。羽色与白腹鹞相似,但腹羽暗棕褐,或棕色而具暗色条纹。

亚种分布: 全世界有2亚种,我国仅有指名亚种。

采集地: 昆明草海1961.12.21.;江川河嘴l983.12.26.。

形态特征: 雌鸟(冬羽):前额、头顶至后枕乳白色,散布稀疏而纤细的暗褐色纵纹;头侧、颏和喉纯乳白色;后颈羽基白色,羽端暗褐色;肩及翅缘淡棕白色,具暗褐色纵纹;上体余部概暗褐色,飞羽端缘淡棕白色;尾上覆羽羽缘淡棕色;尾羽棕褐,中央渲染灰褐色;前胸淡棕白,斑杂棕褐色。下体余部纯棕褐色,胸、胁和翅下覆羽较多褐色,腹至尾下覆羽较浅淡,呈纯浅棕褐色或具暗色纵纹;飞羽和尾羽底面淡棕灰色。 虹膜暗褐;蜡膜黄绿,嘴基青灰,尖端角黑色;跗蹠和趾淡黄色,爪黑色。

分布: 昆明、江川、蒙自(1910年5月,据Rothschild,1926)、石屏,冬候鸟。省外分布于新疆西部,繁殖鸟;西藏江孜(5月11日,据西藏鸟类志,1983)。国外分布于英国、瑞典南部、俄国北部、西伯利亚西南部及蒙古,向南至地中海沿岸、高加索、以色列和伊朗等地,繁殖鸟。冬季南迁至非洲南部、印度、斯里兰卡和缅甸等地越冬。

资料: 冬季发现在开阔地带的湖滨沼泽地和农田耕作地觅食。采集地高度为海拔l700—1800m。资源现状为稀有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