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Sarcogyps calvus(Scopoli)
目: 隼形目
科: 鹰科
属: 黑兀鹫属
特征描述: 体形较大,翅长545—580mm,头和颈裸露,皮肤红色,颈侧有肉垂,全身体羽亮黑色;颈基皱领和两胁被白色绒羽;尾羽稍成楔状。
亚种分布:
采集地: 勐腊:县城郊1959.,勐捧l960.2.5.,勐仑l961.6.13.;景东董家山1957.2.8.。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头和颈部裸露,颈侧各具一片肉垂,皮肤红色;耳周有一圈黑色短毛;眼先、颊部、头侧和颏、喉散生黑色短毛;下喉至上胸中央有一块褐色短羽;从后颈基部至前胸的褐色短羽领斑两侧的皱领呈白色绒羽状;两胁绒羽呈白色;背和翅上覆羽亮黑色;初级飞羽黑褐,次级飞羽转呈暗褐色,羽端缀黑;有的鸟内侧次级飞羽的褐色浅淡而近白色,羽端亦缀黑色。飞羽的羽轴概为牙白色;尾羽暗褐,渲染黑色,羽轴亦暗褐色;腹面余部暗褐,绒羽白色常显露其外。两性相似。 幼鸟:头和颈部皮肤红色较淡,而多被白色和褐色短绒,体羽多褐色而少黑色。 虹膜黄或红褐色;嘴暗褐,蜡膜红色,下嘴基部黄色;跗蹠和趾暗红褐色,爪黑色。
分布: 腾冲(Rothschild,1926)、盈江、景东、景洪、勐海、勐腊等地,留鸟。国内仅见于云南。国外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泰国、印度支那和马来亚等地。
资料: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开阔地带,嗜食腐肉。在西双版纳州和思茅地区,l958—1961年期间,常见单个在村镇附近的大树上停栖,尤其多见在屠宰场附近活动,觅食弃物。 栖息地高度海拔400—1500m。1961年以后该种鸟类逐渐减少,在80年代以来的多次考察中,再也没有发现黑兀鹫。所以,该种鸟类的资源现状为稀有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种类。区系从属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