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夜鹰

拉丁名: CaprimulgUS indicus jotaka Ternminck et Schlegel

目: 夜鹰目

科: 夜鹰科

属: 夜鹰属

特征描述: 通体黑褐色,杂皮黄色斑块;雄鸟最外侧4枚初级飞羽具一道白色横斑;外侧4对尾羽具白色次端斑,喉具白斑。雌鸟最外侧4枚初级飞羽斑块棕黄,尾羽次端 斑棕黄或缺如,无棕黄色项领,可与长尾夜鹰相区别。

亚种分布: 全世界共5亚种,我国有2亚种,云南省均有分布。

采集地: 昆明花红洞l964.6.22.,l973.5.23.,l974.10.21.;屏边大围山1985.5.1.;勐腊勐远l960.1.21.;易门县城东郊l985.4.25.;泸水六库l974.2. 17.。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通体羽色与hazarae亚种相似,呈斑驳状。前额、头顶至后颈满布灰白色与黑褐色相杂的虫蠹状细小斑纹及黑色纵纹,头顶中央的黑色纵纹特别粗著;后颈羽端缀淡棕色块斑;上背至尾上覆羽与头顶同色,但多具黑褐色横斑;肩羽黑而布有棕黄色点斑,外翈多具棕黄色块斑;翼覆羽和飞羽黑褐,翼覆羽端部具棕黄色圆形点斑;内侧飞羽灰白,具黑色轴纹及虫蠹状细纹;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缘以棕红色齿状斑纹;第1枚初级飞羽内翈近中部有一白色圆形块斑,第2—4枚具白色横斑;中央尾羽灰棕色,密布黑褐色虫蠹状斑纹,并具6或7道黑色波形横带;外侧尾羽多黑褐色,有显著的白色次端斑;眼先、眉纹、颊、颏和喉黑褐色,羽端杂棕黄色点斑;耳羽棕黄而具黑纹;喉具显著的白色块斑;胸暗褐,羽端具淡棕色横纹;下体余部淡棕黄色,满布黑褐色横斑。 雌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稍浅淡;白色喉斑较小,且多沾棕;飞羽近中部无白斑,尾羽无白色次端斑。 虹膜暗褐;嘴黑色;跗蹠和趾角褐,爪黑色。

分布: 昆明、易门、勐腊、蒙自、河口、金平、屏边、思茅、景东、耿马、腾冲、盈江、泸水、永善等县,留鸟。国内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北至东北三省,南至海南,西至内蒙古、陕西南部、甘肃西北部、四川西部。国外分布于东南亚、日本、爪哇及婆罗洲等地。

资料: 普通夜鹰为较常见的夜间活动的鸟类,黄昏时尤为活跃,不断在空中捕捉昆虫,白天多蹲伏在多树的山坡草地或树枝上休息。食物以昆虫为主,剖检5月采自贡山的1只鸟胃,胃内有铜绿金龟子l个,棕色金龟子3个,非洲蝼蛄l2个,蜂类2个。5月采自昆明的l只鸟胃,胃内主要为鞘翅目及鳞翅目昆虫,另有麦粒2粒,木屑、玻璃碎片及石头碎片等;10月采自昆明的l只鸟胃,胃内有鞘翅目和膜翅目昆虫,以后者为多。李桂垣等(1985)剖检7月4日至8月13日的4只四川鸟胃,均捕食金龟子等鞘翅目昆虫,有2鸟兼食杂草种子。据吴至康等(1986),1980年6月7日在贵州威宁县打磨山(海拔2450m),见l巢营于峭壁的裸岩上,无任何巢材,只是l个少许泥土的浅坑,巢内有2雏鸟,绒羽呈浅灰褐色,体重分别为89和l09。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700--21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