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鹰鹛

拉丁名: Spizaetus nipalensis nipalensis(Hodgson)

目: 隼形目

科: 鹰科

属: 鹰鹛属

特征描述: 体形较鵟稍大,翅长455mm;上体主要呈黑褐色;头顶具3或4枚狭长形黑色冠羽,停栖时冠羽直立于头顶,十分显著;飞羽及尾羽表面具黑色与灰褐色相间的带斑,底面具黑色与灰白色相问的带斑;初级飞羽与次级飞羽的长度相差,不及跗蹠的长度;跗蹠全被羽,成鸟覆腿羽具棕褐色横斑;两性相似。幼鸟羽色较成鸟浅淡,下体几呈纯白色。

亚种分布: 全世界记录3亚种。国内郑作新(1987)录4亚种。在Mayr & Cottrell(1979)的《世界鸟类名录》中,将Sclater(1919)记录于福建的fokiensisis和Swann(1933)记录于海南岛五指山的whiteheadi两亚种都归列为指名亚种的同物异名。所以,国内只有分布于东北的orientalis亚种和分布于南方的指名亚种。云南仅分布有指名亚种。

采集地: 维西1956.9.5.。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前额、头顶至后颈羽基淡棕白,羽端黑褐色,呈点斑状;眉纹和颊几纯棕白色;头顶中央有两枚长120mm的黑色带状长羽,羽端呈矛状缀以淡棕白色;后颈、上背、肩羽和翅上覆羽基棕褐色,羽端黑褐,呈斑驳状;下背至腰及尾上覆羽棕褐色;尾上覆羽的褐色较浅淡,并具白色横斑;飞羽表面暗褐色,隐现黑褐色横斑;尾羽亦暗褐色,具4—5道宽阔的黑褐色横斑;次级飞羽和中央尾羽端缘白色;颏、喉及整个下体淡棕白色;喉侧颚纹黑色,胸部具黑褐色纵纹;腹部几纯白色;两胁、覆腿羽和尾下覆羽淡棕褐,满布淡棕白色横斑;翅下覆羽和腋羽淡棕黄,稍缀棕褐色斑纹;飞羽和尾羽底面显现黑色和灰白色相间带斑。跗蹠全被羽。两性相似。 虹膜金黄色;蜡膜灰黑;嘴黑色;趾暗黄,爪黑色。

分布: 维西、丽江,留鸟。省外分布于安徽南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海南岛及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留鸟。国外分布于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和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地。

资料: 栖息于山地常绿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区。分布区域海拔2000—2600m。资源现状为稀有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种类。区系从属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