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鹬

拉丁名: Scolopax rusticola rusticola Linnaeus

目: 鸻形目

科: 鹬科

属: 丘鹬属

特征描述: 体形较沙锥大,嘴细长而直;两眼位于头的后部,耳孔位于眼眶下方;头顶和后枕具黑色带斑;胫部全被羽。

亚种分布: 据Johnsgard(1981),丘鹬被分为2亚种。指名亚种繁殖于欧亚大陆、越冬时南迁至地中海地区、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印度、印度支那地区。mira亚种主要分布于日本南部的琉球群岛、奄美大岛、德之岛。而Vaurie(1956)和Howard & moore(1984)则将后一亚种视为一个独立的种。

采集地: 昆明筇竹寺l964.3.15.;镇雄l963.11.13.;景东黄草坝1964.11.17.;勐腊小勐仑i960.1.19.;潞西遮放1962.3.29.;新平者龙打雀山1977.10.9.;贡山l2号桥l973.4.19.;泸水片马l974.1.2.。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额和头顶前部灰褐色,头顶后部及后枕具黑色与棕黄色相间的带斑,其间缀棕红点斑;后颈、上背和肩羽棕黄色,满布黑色粗斑和波状或虫蠹状横斑,并具棕红色和黄灰色不规则的杂斑;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棕红色,具纤细的波状黑色横斑;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棕红色,具灰褐色缘以黑色细纹的横斑;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褐色,具棕红色齿状斑纹,端缘灰黄色;第l枚初级飞羽外缘黄白色;尾羽黑色,亦缘棕红色齿状斑,端部上面淡褐色,下面银灰色;嘴基至眼角有一黑褐色条纹;两颊棕白而杂黑色斑点;耳羽银白色,额及上喉淡棕白;下体淡棕色,具狭细的暗褐色波状横斑。两性相似。 虹膜深褐色;嘴黄褐,先端黑褐;跗蹠和趾黄灰色,爪黑色。

分布: 昆明、镇雄、永善、寻甸、新平、景东、耿马、腾冲、丽江、蒙自、勐腊、潞西、盈江、泸水、贡山等地,冬候鸟。国内在新疆北部、东北东北部、甘肃等地繁殖,南迁越冬时几遍布南方各地。国外广布于欧洲、亚洲等地。

资料: 丘鹬每年秋季迁来,翌年春季离去。与其他鹬类不同,丘鹬主要栖息于丘陵、山区潮湿的混交林和阔叶林中,迁徙时在平原地区树林中亦见其踪迹,多单只活动。用细长嘴从泥土中搜取昆虫幼虫,蚯蚓和软体动物为食。剖检l964年11月采自景东的1只鸟胃,食物为水生昆虫、蟋蟀和甲虫。l973年4月19日采自贡山12号桥的l雄鸟,体内睾丸大小为32.5×9.5mm。丘鹬有在同一地点觅食的习惯,在昆明花红洞昆明动物所内的小树林内,曾连续10余天见1只丘鹬在蚯蚓饲养池附近觅食,夜间亦在附近栖息。 栖息地高度海拔400--2800m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