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翅鵟鹰

拉丁名: Butastur liventer(Temminck)

目: 隼形目

科: 鹰科

属: 鵟鹰属

特征描述: 形态与灰脸鵟鹰相似;上体主要呈棕红色,尾羽表面亦棕红色,具黑色波形横纹,次端黑斑稍宽;无中央黑色喉纹。

亚种分布:

采集地: 景东1954.6.2.(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前额、头顶至后颈灰褐;上背棕褐,下背至尾上覆羽棕红色;翅上覆羽和肩羽亦棕红色,具纤细的黑色羽干纹;小翼羽,初级覆羽和飞羽亮棕红色,内翈浅淡,具黑色波状横纹,羽端暗褐色;眼先、颊和颏、喉、胸和腹部均灰褐色;下腹部较浅淡而斑杂白色;覆腿羽,尾下覆羽及翅下覆羽几纯白色;尾羽棕红色,具黑色波形横纹,次端黑斑稍宽,尾端淡棕白色。 虹膜黄或金黄色;蜡膜和嘴角黄色;嘴基黄角色,尖端黑色;跗蹠和趾暗黄,爪黑。

分布: 国内仅记录于云南景东和景洪,在云南西南部可能为夏候鸟。国外分布于缅甸、泰国、婆罗洲东南部和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苏拉威西等地。

资料: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单个栖于乔木树顶部。栖息地高度海拔800m左右。资源现状为稀有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种类。区系从属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