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鵟

拉丁名: Buteo buteo japonicus Temminck et Schlegel

目: 隼形目

科: 鹰科

属: 鵟属

特征描述: 与大鹜相似,但体形较小;翅长不及400(♂)或440(♀)mm;跗蹠下 部裸露,不被羽至趾基。羽色变化较大,有多种色型。

亚种分布: 全世界有ll亚种,我国分布2亚种,云南仅有1个亚种。

采集地: 昆明1961.11.22.,l963.1.30.,l964.2.11.,l985.3.12.,l986,3.7.;嵩明上游水库l985.1.26.;新平l976.12.28.;腾冲l960.3.29.;丽江玉湖1965.10.23—11.1.;剑川 l984.11.28.;贡山巴坡l973.11.12.;六库l974.2.17.;景东左素营1957.1.6.。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棕色型:前额褐黑色,羽缘缀灰白色,头顶至后颈羽片中央淡褐,羽干纹褐黑,每羽具棕黄色宽缘,呈纵纹状;上背和翅上覆羽黑褐,羽缘浅棕红色,肩羽和大、中覆羽内翈缘以棕白色;下背至尾上覆羽暗褐色,尾上覆羽多染淡棕红色块斑和羽端;初级飞羽端部黑褐色,基部外翈灰褐,内翈白色,形成翅下大块白斑;次级飞羽表面灰褐色,具暗褐色带斑,内翈渲染棕红色,端缘淡棕白色;尾羽表面灰褐,具暗褐色斑纹,并渲染棕红色,端缘淡棕白色;初级飞羽和尾羽的羽干牙白色;眼先灰白,须羽黑色;眼睑被白色短羽,颊和耳羽棕褐,颏灰白。喉、胸、颈侧、两胁、腹部、翅下覆羽和腋羽满布淡棕黄色、棕褐色相杂的斑纹,羽干纹纤细呈黑褐色;覆腿羽暗棕褐,尾下覆羽淡棕白,散布暗棕褐色点斑。 。 淡褐色型:与棕色型相似,但上体的褐色较浅淡,羽缘稍沾淡棕色;头顶至后颈的羽色具淡棕白色宽缘,呈纵纹状;颊,喉及下体淡棕白色,散布稀疏的淡棕褐色斑纹;尾羽表面淡棕褐,布有暗褐色横斑。 暗褐色型:通体暗褐色,仅初级飞羽内翈基部灰白色,形成显著的翅上白斑;尾羽下表面亦灰白色,隐现褐色带斑。 虹膜黄色或黄褐色;蜡膜黄绿色;嘴黑色;跗蹠及趾黄绿色,爪黑色。

分布: 昆明、昭通、绥江、永善、寻甸、师宗、新平、通海、景东、思茅、临沧、耿马、沧源、腾冲、丽江、蒙自、盈江、潞西、大理、剑川、景洪、泸水、贡山等县,几遍布全省,冬候鸟。省外在内蒙及东北地区繁殖;新疆、甘肃、青海、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旅鸟;西藏东南部、四川及长江以南各省区、海南岛和台湾,冬候鸟。国外在库页岛和日本等地为繁殖鸟,南迁到印度、印度支那、马来亚等地越冬。

资料: 普通鵟在云南最早见于秋季(9月底或10月初),最晚见于春末(3月底),越冬期约为l80天。栖息于山区,田坝区和乡村或城市的乔木树、建筑物的突出部位,多见单个活动。在空中飞翔,伺机捕食野兔、鼠类、小鸟、蛇、蜥蜴和蛙类,也常见盗食家禽。俗话说“饿老鹰刁小鸡”多数是普通鵟所为。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400—275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