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尾鵟

拉丁名: Buteo rufinus rufinus(Cretzschmar)

目: 隼形目

科: 鹰科

属: 鵟属

特征描述: 与普通鵟相似,但体形较大,两翅折合时最长初级飞羽尖端与最长次级飞羽尖端之间的距离长于145mm;跗蹠长度75mm以上,跗蹠前缘不被羽到趾基部。

亚种分布: 全世界记录2亚种,我国仅有指名亚种。

采集地: 昆明3—4月(据王紫江,1984)。

形态特征: 雌性成鸟:上体暗褐色,头顶至后颈羽缘棕红,呈纵纹状;肩羽的褐色较浅淡,羽缘亦棕红色;飞羽暗褐色,内翈具白斑;尾羽淡棕色,具暗褐色横斑,次端斑宽阔浓著, 羽端渲染棕红色。下体淡棕红,具暗褐色纵纹。两性相似。 虹膜金黄色;嘴端部黑色,嘴基、嘴角和蜡膜黄绿色;跗蹠和趾灰黄,爪黑色。

分布: 昆明及云南东部,旅鸟或冬候鸟(郑作新,l987)。省外在新疆地区繁殖,南迁至甘肃及西藏南部越冬。国外在希腊、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土耳其斯坦、蒙古西北部、阿尔泰南部、克什米尔和印度北部繁殖,冬季南迁至非洲北部、印度、亚洲中部地区越冬。

资料: 棕尾鵟在云南为罕见冬候鸟。活动于居民点及农田耕作区。 栖息地高度约海拔l8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