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头鹰

拉丁名: Accipiter trivirgatus indicus(Hodgson)

目: 隼形目

科: 鹰科

属: 鹰属

特征描述: 体形与褐冠鹃隼相似,但头顶至后颈黑褐色,后枕具黑褐色短形冠羽;上体暗褐,尾上覆羽具白色端斑,尾羽具4—5道黑褐色带斑。胸部具黑褐色或棕褐色纵纹,腹部具棕褐色横斑。

亚种分布: 全世界分为11亚种。我国记录2亚种。formosae亚种,下体较暗;胸部褐斑具黑色羽干纹和羽缘;腹部褐斑亦具黑色羽缘;仅分布于台湾。indicus亚种,胸部更渲棕色;腹部褐斑窄而多棕色。

采集地: 昆明谷律1987.5.;景东黄草岭1960.5.29.;耿马四方井1964.5.19.,腾冲大塘l965.5.29.;盈江大南俄1965.4.15.;勐腊l974.5.;景洪嘎洞l989.3.21.。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前额、头顶、后颈黑褐色,羽基白色,后枕具一簇黑褐色长形冠羽;眼先灰白,须羽黑色,颊、耳羽至颈侧灰褐色,背至尾上覆羽及翅上覆羽暗褐色,尾上覆羽具白色端斑,飞羽和尾羽表面褐色,具黑褐色横斑。颏和喉白,颚纹和中央喉纹黑色;上胸两侧棕褐;胸、腹、胁部及覆腿羽白色,胸部具棕褐色粗纹和黑色羽干纹,腹、两胁和覆腿羽布有棕褐色波形横斑,腹和胁部的横斑较宽且淡;覆腿羽的横斑较窄且色暗;腋羽与胁部同色;翅下覆羽白,散布暗褐色横斑;飞羽和尾羽下面呈现灰白色与黑褐色相间的带斑,尾下覆羽纯白色。两性相似。 幼鸟:据l965年4月14日采自盈江大南俄l只雄性幼鸟,体形较成鸟稍小。前额至后颈羽基白色;羽端棕黄,满布黑褐色纵纹;上体余部的褐色较成鸟为浅淡。下体淡棕白,胸部散布黑色纵纹,外缘棕褐色;腹部及覆腿羽和胁部散布淡棕色纵纹和横斑。 虹膜金黄色;嘴黑褐,嘴角和蜡膜黄绿色;跗蹠暗黄,爪黑色。

分布: 昆明、寻甸、景东、耿马、腾冲、丽江、蒙自、河口、景洪、勐腊、盈江等地及怒山(Rothschild,1926),留鸟。省外分布于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留鸟。国外分布于印度北部、缅甸、泰国、马来亚、越南和老挝等地。

资料: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中,常见单个活动,有时停歇在大树顶端,有时在空中飞翔。捕食小动物。剖验1964年4月和5月采自腾冲大塘和盈江大南俄的两只鸟胃,胃内容物中见有小鸟残体l只,棕背树蜥(Calotes emma)残体1只,哺乳类动物的毛和羽毛等,全为动物性食物。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624—20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种类。区系从属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