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胸翡翠

拉丁名: Halcyon smyrnensis perplchra Madarasz

目: 佛法僧目

科: 翠鸟科

属: 翡翠属

特征描述:

亚种分布:

采集地: 昆明:花红洞1961.12.11.,黑龙潭1957.7.6.;通海杞麓湖1983.12. 18.;石屏异龙湖1985.6.14—15.;个旧蛮耗l985.6.29.;江川兰田l983.1.1.;河13 1961.4.24.;景东:坝区1964.7.14.,9.23—25.,董家山1957.2.3.,蚂蟥箐1957.1.12.,川河l957.1.10.;孟连l962.12.9.;景洪:大勐龙l960.1.7.,小勐养1960.4.3.,悠乐山1960.3.22.;勐腊:城郊1959.5.29.,l960.1.12.,2.9.,3.3—12.,小勐仑1959.3.26—29.,l960.1.1~11.,勐捧l960.2.29.;勐海:城郊1960.2.9.,勐宋l960.5.13.;保山坝弯l965.6.25—28.;潞西遮放1962.3.31.一.12.;盈江:城郊1960.5.20.,芒线l965.5.6.;永德:曼来1964.4.19.,大雪山1964.4.15.一l8.;耿马孟定l964.4.24.一25.;巧家l963.11.22.一28.。

形态特征: 成鸟:头顶、头侧、后颈、颈侧、胸部两侧、腹及尾下覆羽均暗栗褐色;颏、喉及胸部白色;上背、肩羽、内侧飞羽、外侧飞羽基部、尾羽均蓝绿色;飞羽内翈黑褐色,近羽干处渲染蓝绿色,愈向内侧蓝绿色愈多,外侧初级飞羽内翈基部白色,愈往内侧白斑愈大;第l枚初级飞羽除内翈基部具白斑外,两翈全黑褐色;其余外侧飞羽端部黑褐色,愈向内侧黑褐色端斑愈小;小覆羽与头同色,呈暗栗褐色;中覆羽亮黑色;尾羽下表面暗褐色;腋羽及翼下覆羽暗栗褐色。两性相似。 幼鸟:1959年6月8日采自勐腊勐仑的2幼鸟,飞羽及尾羽均被鞘,嘴较短,胸部中央的白色羽毛缘以细狭的暗褐色端斑,余与成鸟相似。 虹膜褐色;嘴、跗蹠均珊瑚红或赤红色。

分布: 除怒江州及迪庆州外,遍布于全省各地,留鸟。国内尚见于我国南方各省区,包括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及海南。国外分布于缅甸、泰国、印度支那及马来半岛等地

资料: 常单个活动于田坝、河流、湖泊、池塘附近,有时也远离水源,常停息于电线、树枝上。据郑作新等(1963),觅食不仅在水中,也常在地面上,所吃的东西主要并非鱼类,而为昆虫、螃蟹以及蛙、蜥蜴、蠕虫等,几乎无论何物,随捕随吃。我们剖检采自.滇西的7胃,见有小鱼l次,青蛙3次,蝼蛄2次,蝗虫2次,蜻蜓l次,鳞翅目幼虫1次,龙虱l次‘,蚂蚁1次,鞘翅目叶甲科(Chrysomelidae)1次,草籽、杂草碎片、稻谷各1次。1982年4月27日在勐腊县曼粉(海拔800m)发现一巢,巢筑于山坡沟边的土洞内,洞口距沟底40cm,洞口直径9×8cm,洞深40cm,洞内无垫物,有卵5枚,卵呈卵圆形,白色。卵重10.7(10.5—11)9,大小为29.7(29—30.5)×26.4(25.5--29)mm。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160--21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