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腹杜鹃

拉丁名: Cuculus fugax nisicolor Blyth

目: 鹃形目

科: 杜鹃科

属: 杜鹃属

特征描述:

亚种分布:

采集地: 景洪小勐养l960.4.9

形态特征: 亚成鸟:前额、头顶至后枕暗灰;耳羽、颊部淡灰色;上体余部暗灰褐,具暗红褐色羽端;尾羽具黑褐和灰褐色相间的横斑,端部渲染红棕色;两翅表面具暗红褐色的模糊横 斑;飞羽内翈具浅棕白色齿状横斑。颏、喉白色略染橙棕色并具黑色羽干纹;胸、腹近白,具暗褐色粗著羽干纹,其外缘以较多的棕色;肛周及尾下覆羽白色,最长尾下覆羽中部具 两道模糊的黑褐色横斑。 虹膜橙色至朱红色,眼周黄色;上嘴角黑,基部和下嘴端部淡角绿色;脚鲜黄色。

分布: 景洪、思茅,夏候鸟。省外在长江以南及四川l南充至巴塘以南,夏候鸟、旅鸟。国外分布于中印半岛及中南半岛至马来半岛。

资料: 多单独活动于常绿阔叶林,针叶林或山地灌木林中,性隐蔽,不易发现。喜在高树上呜叫,叫声似“zhi--wi,zhi--wi”,其声尖锐而轻,反复鸣叫十数次方停歇一次。以昆虫,尤其是鳞翅目幼虫为主要食物,也吃少量野果。据Ali&Ripley (1969),在喜马拉雅山区,卵主要产于翁+鸟类和短翅鸫的巢中。 栖息地高度海拔500--1200m。资源现状为罕见种。区系从属广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