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Chrysolophus amherstiae(Leadbeater)
目: 鸡形目
科: 雉科
属: 锦鸡属
特征描述: 雄鸟头顶、背、胸等金属翠绿色;枕冠紫红色;翎领白色,羽片中央横纹和羽缘墨绿色;腹部纯白色;尾长而具墨绿色斜形带斑和云石状花纹。雌鸟上体、胸部和尾部满布棕黄色与黑褐色相间的横斑和细纹;腹淡棕白;跗蹠和趾蓝灰色
亚种分布:
采集地: 昆明:花红洞1977.4.14.,西山区谷律1986.4.21—1987.5-23·;昭通1963.12.9.;寻甸l975.10.23.;景东:磨刀河l964.8.10.,l964·11·4—8·,后所1957.11.6.,温卜西左l957.11.25.,黄草岭1960.5.31.,l964.10.14.,灰窑1964.9.11.,镇康曼来l960.4.25.;丽江玉湖l956.10.8—18.,l961.5.7.;宾川鸡足山1981.11.13.;贡山双拉哇1973.6.20一21.。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前额、头顶至枕部金属绿色;后枕部有一簇朱红色丝状羽冠;后颈披以白色而具墨绿色羽端的翎领,羽片的近端中央具一黑绿色横纹;上背、肩和胸部金属翠绿色,近端围以黑纹;下背羽端金黄色;腰羽和中央短的尾上覆羽的羽端朱红色,外侧短的尾上覆羽端部白色,具黑色狭缘;长的尾上覆羽基部白色,布满云彩状黑色波纹,羽端朱红,成缨须状悬垂于尾基两侧。尾羽呈凸尾型,具l8枚尾羽,中央尾羽特别长而稍向下弯曲,羽片宽阔而侧扁,呈覆瓦状覆盖于外侧尾羽之上;羽轴黑褐色,羽片白色,具黑绿色弧形斑纹;外侧尾羽的内翈呈黑白相杂的云石状,外翈银灰,向外缘转为污褐色,贯以黑绿色横斑;两翅黑褐色,沾金属蓝黑色,初级飞Xi)t-缘白色。脸和喉黑色;腹和两胁几纯白色;下胁、肛周和覆腿羽杂褐斑;尾下覆羽黑褐色,稍沾绿色金属光泽。 雌性成鸟:前额和眉纹棕红色;眼先及脸灰白色,耳羽银灰而杂黑色;头顶、后颈和颈侧灰棕色而具黑色横斑;背及两翅表面深棕而杂黑色横斑,羽端转棕黄;两翅的黑斑粗著,并具蓝色光泽,棕黄色的羽端也密缀黑点;腰及尾上覆羽满布褐色和黑色相杂的虫 蠹状波形横斑和细纹,呈斑杂状;尾羽棕色,具黑色横斑。颏、喉和胸浅棕色,胸具黑色 横斑;腹白;两胁淡棕色亦具黑色横斑;尾下覆羽棕红色,杂宽阔的黑色横斑。 雄性亚成体:依1987年5月22—23日采自昆明市西山谷律约1年龄的标本描记:体羽与雌性成鸟相似。但头顶已脱换出黑色而闪翠绿色光彩的羽毛;翎领较小,呈灰褐色 或灰白色,羽缘黑绿色;眼先具黑色短绒,耳羽黑褐色或灰白色,斑杂黑色细纹;上体黑斑大多闪绿;尾羽与雄鸟相似,但较短而挺直。 雏鸟(人工孵出):似土著家鸡幼雏,全身被绒羽。上体棕栗色,前额至头顶隐现一道黑色冠纹;后枕及后颈部渲染黑褐色;上背有一道黑褐色横带,背部纵贯一条宽阔的黑褐色背纹;翅上新长出羽片呈黑褐色,覆羽端部具淡棕白色矢状斑,飞羽端部具棕黄色 斑块;头侧和颏、喉及整个下体均被短的黄色绒羽。
分布: 昆明、嵩明、路南、安宁、潞西、昭通、永善、绥江、盐津、会泽、曲靖、寻甸、师宗、罗平、玉溪、澄江、通海、峨山、景东、凤庆、沧源、镇康、耿马、保山、腾冲、丽江、弥勒、石屏、蒙自、泸西、大姚、楚雄、大理、宾川、盈江、贡山、泸水、德钦等地,留鸟。省外见于西藏东南部、四川中部及西南部、贵州西部等地。国外分布于缅甸东北部的中缅边界地区。
资料: 白腹锦鸡主要栖息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及落叶林中,偶尔可见在荒山稀树灌丛、草地及农田耕作地上觅食,是比较典型的林栖雉类。非繁殖季节多十余只结群活动。夜间上树栖宿,上树后多分散栖息。天亮后即下树在林中觅食,行走路线和方向不固定。活动时非常机警,发现情况则迅速奔逃,速度极快。奔跑不及时迅速飞起,飞落在高树上躲避或顺山坡向下滑翔。白天除觅食活动外,多在树上理羽和休息,或在阳光充足、土质松软而干燥,并且较为隐蔽处扒坑进行沙土浴。傍晚时上树隐蔽在枝叶稠密处栖息。夜宿地点在繁殖季节非常固定,非繁殖季节则时有变动。 白腹锦鸡虽然属非鸣禽鸟类,鸣管构造简单,但其鸣声的类型和表达的语意仍然十分复杂。韩联宪等(1988)对白腹锦鸡鸣声的声谱分析,并与行为学特征相对应,将这些鸣声分为啼叫、呼唤、惊叫、威胁、恐惧、召唤雏鸟等类型。 另外韩联宪等(1988)还记录了雏鸟寻找亲鸟的“zi zi zi zi”叫声,以及白腹锦鸡啄击人手时的“hu hu”声,啄击人手之前的“wu du du du du du”叫声和细微的“gogogo”叫声,求偶炫耀时发出的“hu—hu—hu”声和类似吹口哨的“XU”声。根据鸣声的相应行为,把后几种叫声依次分为攻击叫声,警觉叫声、激动叫声及求偶叫声。 白腹锦鸡主要以各种植物的茎、叶、花、果及种籽为食,也吃部分昆虫,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鸟类。杨岚等(1992)根据数年来采自云南和四川的51只白腹锦鸡胃和嗉囊,以称重法进行食物分析,并结合野外观察的取食植物种类,其结果表明,植物性食物占其全年食物的91.7%,动物性食物仅占8.3%。同时白腹锦鸡常随季节更替而变换采食种类。春天主要以各种植物如蕨类的嫩芽、茎、叶和花为食;夏季则觅食山樱桃、马桑、米饭花、悬钩子等植物的浆果;秋冬季节以取食白牛筋、四照花的果实和多种山毛榉科植物的坚果为主。取食地点一般不固定,常在活动区域内漫游觅食、但夏秋季,山樱桃、马桑、四照花等植物挂果和各种栎类果实成熟后,取食地点相对固定,有时会一连数日在同一棵树下觅食。此时取食种类非常单一,剖胃时曾见到有的白腹锦鸡嗉囊内全是白牛 筋果实或栎类坚果,净重可达559。雏鸟的食物以马桑、米饭花、悬钩子等植物浆果为主。 据杨岚等(1992)观察:白腹锦鸡雄鸟一般在3月初开始发情,并可听到优势雄鸟的啼叫声,这时越冬群中的雄鸟常互相啄斗,鸡群逐渐解体。3月下旬在野外观察到的雄鸟多为单只或率领几只雌鸟活动,4月中旬以后白腹锦鸡进入繁殖高潮,雄鸟啼叫十分频繁,不仅早、晚啼叫,有些雄鸟几乎终15啼鸣不息。此时雄鸟表现强烈的领域行为,不允许别的雄鸟进入自己的领域,一旦发现必然争斗驱逐。当地猎人常利用白腹锦鸡的这种习性,在有野生白腹锦鸡活动的区域内,放置驯养的白腹锦鸡作为“诱子”,令其啼叫,当野生白腹锦鸡闻声而来,欲与闯入自己领域的入侵者驱斗时,而被捕捉和猎杀。白腹锦鸡通常 是1雄配2—4雌,属多配型雉类。其求偶交配行为多在山坡中、上段人迹罕至的林中空旷处进行,时间多在清晨和傍晚。雄鸟的求偶行为是围绕雌鸟不停地转圈炫耀。此时,雄鸟眼下方的粉蓝色肉垂充血膨胀,后枕部的白色披肩呈圆扇形展开,并不时将朝向雌鸟一侧 的披肩向前下方极度伸展,翅膀下垂,整个背部倾向雌鸟,显露出黄红相间的腰羽,靠雌鸟一侧的尾羽亦张开如扇,在雌鸟周围作圆弧形或半圆弧形运动,同时张嘴发出“hu—hu— hu”的声音。保持此姿势l至数秒,雌鸟若移动位置,雄鸟则迅速跳动,走半圆形或弧形路线抢在雌鸟前面,再次重复上述动作,如此反复演示。雄鸟在追逐雌鸟时,还经常发出类似口哨的轻微尖细的“XLl”声。在炫耀过程中,雄鸟常啄击雌鸟头部,雌鸟若受啄蹲伏,雄鸟即站立雌鸟背部交尾。求偶炫耀的时间,最短的为7分钟,最长的可达45分钟。白腹锦鸡的求偶炫耀行为与同属的红腹锦鸡甚为相似,皆为典型的侧面型。交配后的雌鸟,独自承 担筑巢产卵的任务。巢十分简陋。韩联宪等(1989)观察的6个巢均营于地面,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浅坑状,坑内垫有少量枯叶和羽毛。其中5巢位于山毛榉科植物和云南松、云南油杉混生的针、阔叶混交林中,另外1巢位于旱冬瓜、金丝桃、四照花及蕨类植物混生的落叶乔、灌木林中。巢内径大小平均为211.7(190一235) ×191.2(152—215)×73(50一93)mm。每窝卵6—7枚,呈乳白色或淡皮黄色,光滑无斑,测量6枚卵,平均量度为45.5(43.0一46.2)×34.6(33.0一35.3)mm,平均重量为29.8(21--32)g。白腹锦鸡隔日产1卵,产出最后l枚卵时,便立即开始坐巢孵卵。孵卵概由雌鸟担任。孵卵期间,雌鸟的恋巢性极强,人在巢附近讲话、拍照时,亲鸟紧伏巢中不动,直到离巢小于lm或不慎触动巢树枝时,亲鸟才会突然窜出巢外,危险过后,仍返巢孵卵。孵化期24天。初生雏通体被绒羽,主要呈棕黄色。测量6只初生雏鸟,平均体重为21.8(19--23)g,嘴峰9(8.2—9.5)、 跗蹠23.5(23.1—24.1)、翅长26.8(24.5—28.2)mm。笼养条件下,白腹锦鸡一般从4,中、下旬开始产卵,6月或7月结束,个别的可延至8月中、下旬。平均每窝产卵l6.52枚, 最多可达37枚,较野外条件下的窝卵数为高。卵与野生条件下的卵相似,但较大而重。j 化期23天,与Johnsgard(1986)记述的22—23天相一致,比野外记录(杨炯蠡等,198:韩联宪等,1989),多2天或少1天。 杨岚等(1992)对白腹锦鸡染色体的研究结果表明,染色体数目2n=82,1号和Z性染色体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3号和4号染色体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W为近端着丝粒:色体,其余为端着丝粒染色体。 白腹锦鸡雄鸟羽色艳丽,姿态优美,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另外肉质细嫩,可供食用羽毛色彩丰富华丽,可作装饰品及羽毛画等工艺品的原料,有一定的经济意义。 栖息地高度约海拔l500--36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系从属西南山地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