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Larus ichthyaetus Pallas
目: 鸥形目
科: 鸥科
属: 鸥属
特征描述: 体型大,全长690mm。繁殖羽头黑色;上下眼睑白色;肩羽、翅上覆羽、背和腰灰色;初级飞羽具黑色次端斑,余部均为白色;嘴黄色,嘴尖红色,近端处具黑斑;脚黄色。冬羽头白色;眼周具褐色斑;头顶和颈或多或少具浅黑褐色斑纹;嘴尖红色不明显。两性相似。幼鸟与成鸟冬羽相似,但上体杂有褐色斑纹;嘴黄而具黑色端斑;尾端具黑色次端斑。 Larus ichthyaetus,Ali,S.& Ripley,S.D.,l987,P.187;Howard,R.& Moore,A.,1984,P.130;Peters,J.L.,l934,2:321;郑作新,1987,p.255;郑作新,2000,p.47。
亚种分布:
采集地:
形态特征:
分布: 昆明(王紫江,2002)、宁蒗、丽江、大理,为冬候鸟。省外见于青海东部、内蒙古,为繁殖鸟;新疆西部、四川西部,为旅鸟。国外分布于从俄罗斯、蒙古直至欧洲的红海,以及印度等地。
资料: 越冬期间主要栖息于天然湖泊中,常单独活动。据2002年1月在宁蒗泸沽湖的观察:出现在湖面的时间常常较红嘴鸥、白骨顶、赤嘴潜鸭、凤头潜鸭和红头潜鸭晚,离开观察区域的时间也比其他鸥或水禽早。常单独飞来,飞行时发出粗旷的叫声,然后降落在水面上,常在远离其他水禽20余m的地点单独漂浮,有时也见混在白骨顶、赤嘴潜鸭或红嘴鸥等群体的边缘或群体中活动,以水面漂浮物等为食。 栖息地海拔l800~2700m。资源状况为稀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