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Melophus lathami(J.E.Gray)
目: 雀形目
科: 雀科
属: 凤头鹀属
特征描述: 雄鸟头顶具羽冠;头、颈和体羽黑色;翅、尾栗红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羽色较暗淡而多纵纹。
亚种分布:
采集地: 贡山1973.7.4~6.;泸水大兰茂1974.2.18~19.;潞西三台LL|1962.4.21.;盈江芒线l965.5.4.;保山沙河l984.5.3.;永平l960.5.10.;宾川鸡足山1981.11.9.;元谋物茂1969.6.10~13.;昆明谷律l990.4.7~8.;峨山玉白顶1967.1 1.6.;新平:杨武1960.5.15~l8.,者龙l977.11.12.;澄江尖山l979.3.17.;通海杞麓湖l983.12.20.;永德勐峨l964.8.8.;双江l960.3.20.;临沧l964.8.30.;耿马:勐撒1964.5.1.,四方井1964.5.19.;景东:无量山l957.3.23.,蚂蟥箐1957.1.14.~5.9.,忙垂l957.4.3.,灰窑1964.7.16.~9.10.;澜沧l960.1.9.~2.26.;江城岩脚l972.6.24~25.;个旧蛮耗1985.6.30.;石屏异龙湖1985.6.13.;绿春大红山1972.5.22~23.;西畴麻栗坡1961.8.10.;金平勐拉l975.4.16.;元阳l961.5.14.;蒙自期路白1985.4.8.;屏边大围山1985.4.19.~5.7.;景洪:攸乐山l960.3.26.,普文l957.4.22.;勐海:勐阿1960.1.30.~3.13.,大罗有1989.4.1.;勐腊:易武1959.5.3.,960.6.22.,l961.6.20~26.;马关都龙1961.6.4.;昭通巧家l963.11.26.;文山平坝l961.6.20~26.。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头顶具黑色束状羽冠;整个上体和下体概呈金属蓝黑色;尾上和尾下覆羽栗红而具黑缘;两翅与尾羽栗红,羽端及最内侧飞羽内(甲+羽)呈黑褐色。 雌性成鸟:上体满布暗褐色纵纹,羽缘棕褐色;两翅褐色,概具栗红色羽缘;除最内侧飞羽呈黑褐色外,外侧飞羽多呈栗红色;尾羽暗褐,羽缘栗红色;外侧l对尾羽先端大部为纯栗红色,次l对尾羽内(甲+羽)沿轴中段亦呈栗红色;耳羽与颊赭褐;下体污皮黄色;喉部浅淡;喉侧、胸具暗褐色斑杂;体侧具黑褐色条纹;尾下覆羽淡栗棕色,羽干纹较暗;翅下覆羽栗红色;腋羽黄褐色。 虹膜暗褐;上嘴黑褐,下嘴黄褐色,先端暗褐色;跗蹠和趾肉褐色,爪角褐色。
分布: 贡山、泸水、腾冲、盈江、潞西、龙陵、漾濞、大理、宾川、永平、丽江、临沧、耿马、双江、永德、镇康、沧源、澜沧、江城、景东、思茅、勐海、景洪、勐腊、江城、新平、峨山、元谋、昆明、蒙自、元阳、屏边、石屏、个旧、绿春、金平、永善、巧家、文山、马关、西畴、绥江,为留鸟。省外见于西藏南部偏东地区和昌都地区西南部,四川中部宝兴、雅安至西南部,贵州南部、广西瑶山、湖南南部、广东、江西、浙江、福建,为留鸟;台湾,为迷鸟。国外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北部、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泰国北部和印度支那半岛。
资料: 成对或结群活动于较低海拔地区的农田耕地及其附近的山坡灌木丛、草地和河谷稀树干草坡。以草莓及各类杂草种子为食,兼食各类昆虫,也到田间取食谷物。剖检4~8月采自滇西的l5只鸟胃,见有鳞翅类幼虫、小甲虫、直翅类若虫和蝇类、白蚁等昆虫及大米、草籽等。动物性食物占胃容物总量的75.6%,植物性食物占24.4%。 栖息地海拔500~18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界,喜马拉雅山脉低海拔地区至东南亚地区的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