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Emberiza pusilla Pallas
目: 雀形目
科: 雀科
属: 鹀属
特征描述: 全长l20~146mm,体形较小。冬羽头顶中央冠纹暗栗红色;侧冠纹黑色较粗著;眉纹、颊和耳羽棕红;眼后纹和颚纹黑色;上体棕褐,满布黑色纵纹;下体淡棕白;胸和体侧亦布有黑色纵纹。
亚种分布:
采集地: 贡山:城郊l973.12.30.,七箐l973.12.15.,巴坡l973.11.17.,马库1973.11.21.~l2.29.;泸水:姚家坪l974.2.9.,大兰茂1974.2.18.,片马l974.1.12~18.;潞西:遮放1962.4.4.,勐旺l965.3.11.;腾冲l960.3.27.~4.5.;丽江:城郊1960.4.5.,马场l981.10.28.;宾川鸡足山1981.11.10~12.;昆明:城郊1976.11.1.,花红洞l979.2.15.,l980.3.28.,l982.11.18.,谷律(无日期).;峨山玉白顶1967.11.20.;新平:城郊1976.12.11.,者龙l977.11.1.;镇康大平掌1960.4.23.;永德曼来1960.4.25.;双江:城郊1960.3.24.,懂过l960.3.28.~4.7.;景东:川河1957.1.5.,黄草岭l964.11.17.,董家山1957.3.30.,磨刀河1964.10.3.~ll.12.;澜沧营盘l966.4.3~15.;西盟南康河1960.1.20.;勐海l960.2.1.;景洪:攸乐山l960.3.28.,大渡岗1960.3.28.;勐腊易武l960.1.23.;江川兰田l984.1.1.;个旧大屯l983.12.5.;蒙自期路白1985.4.6.;永善井底l963.11.22~26.;盐津l963.11.24.。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冬羽):头顶中央冠纹、眉纹、颊和耳羽棕红色;头顶侧冠纹和眼后纹黑色;背和肩羽棕褐,具黑色纵纹,纵纹两侧缀以棕红色;腰及尾上覆羽几与背同色;两翅黑褐;最内侧飞羽和大覆羽具棕红色羽缘,外侧初级飞羽羽缘棕白;中覆羽具棕白色端斑;尾羽黑褐,最外1对尾羽具楔形白斑;次l对尾羽内(甲+羽)先端具小型楔状白斑,下体呈白色轴纹;下体淡棕白色;胸和胁具褐黑沾棕的条纹;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 雌性成鸟:雌鸟与雄鸟相似,但羽色较雄鸟稍淡。 虹膜褐色;嘴黑褐角色,下嘴基部较淡;跗蹠和趾肉色或肉褐色,爪黄褐色。
分布: 贡山、泸水、福贡、腾冲、盈江、潞西、龙陵、保山、丽江、维西、大理、宾川、峨山、新平、临沧、双江、永德、镇康、耿马、沧源、澜沧、西盟、景东、思茅、勐海、勐腊、景洪、昆明、盐津、永善、昭通、鲁甸、镇雄、会泽、绥江、东川、寻甸、沾益、曲靖、师宗、罗平、江川、泸西、个旧、蒙自、金平、文山、马关,为旅鸟、冬候鸟。省外见于东北北部自呼伦贝尔盟及爱辉至南部草河口、丹东、西南部朝阳,为旅鸟(?)、繁殖鸟(?);自河北、山西、东北西南部赤峰、内蒙古伊克昭盟,西至新疆西部喀什及天山,甘肃东南部、西部兰州,青海东部,南至四川理塘、峨眉山及长江流域,为旅鸟;长江以南地区,西抵四川西南部,南至海南岛,为冬候鸟。国外分布于欧洲北部、俄罗斯北部和西伯利亚东北部,为繁殖鸟;朝鲜半岛、日本和印度北部及缅甸,为旅鸟、冬候鸟。
资料: 冬季结小群活动于低山丘陵地带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和针叶林、稀树草坡、耕作区或竹林间。常在地面活动觅食,以杂草种子和昆虫为食。剖检3 ~4月和10~11月采集的6只鸟胃,见有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2次),植物种子(4次)。动物性食物占胃容物总量的31%,植物性食物占69%。 栖息地海拔500~30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